昂立教育全國獨家首發 交大昂立口譯研究中心出品
號外:本次高口漢譯英原文摘自《光明日報》原文
根據昂立高口學員考生回憶,昂立口譯項目部的老師第一時間從網上搜到了漢譯英的原文,該文章節選自《“耳順”和“耳聰”》,原載于《光明日報》,新華網于2003年5月6日轉載。 這篇文章引經據典,解析了“耳順”和“耳聰”的內涵,并針砭時弊,指出現代人的弊病,即在行動上,往往背離“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理,犯下很多本不該犯的錯誤。
考題原文如下: 人類通常喜歡聽好聽的話,一聽到拂耳之言就容易產生不悅甚至慍怒之感。一個人特別是身居要職的人要能夠心悅誠服地傾聽逆耳之良言并從中獲得智慧,就需要一種容忍和大度的雅量,而這往往依賴于人們的心性修養和對人性缺陷的克制;否則,就會給那些善于運用花言巧語和投其所好的人提供可乘之機,并傷害那些直言不諱的忠誠之人。 在理智上,人們大概愿意接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忠言逆耳利于行”等一類古老的真理,或者樂于信服偉大哲學家老子說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理。但在行為上,人們又容易背離這些古訓,不愿意聽或聽不進“逆耳”之言,最終犯下嚴重的過失。
全文網址如下: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3-05/06/content_858848.htm
全文如下:
“耳順”和“耳聰” 新華網 (2003-05-06) 稿件來源:光明日報
人們常常以“耳聰目明”來稱贊那些年事已高的長者。“耳”和“目”兩者分別被單挑出來,說明它們作為人的一種自然功能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整體良好狀態。在一般情況下,“耳”和“目”是人們認識和了解外部世界的兩個重要感官,二者互相補充,直通“智慧”之門。就大多數人而言,一生中得益于“耳聽”和“目視”的東西究竟何者居多是不容易衡量的;是否善于運用耳、目也因人而異。在視而不見和聽而不聞之間,在“看不慣”和“聽不進”之間,聽而不聞和“聽不進”對一個人產生的不良影響往往更大。漢語中有一個很崇高的字,這就是“”字,它的一個最基本意義就是人人都希望“聰明”的“”。據說,“”源于“”和“”,原義為從耳聞的具體事物中通曉其根本(所謂“聞聲知情”、“聲入心通”)。 我們的先師孔子謙虛地坦稱自己不是一個生而知之的人,而是一個從十五歲開始以學問為志向的學而知之的人,在經歷了三十歲的“自立”、四十歲的“不惑”和五十歲的“知天命”等階段后,到了六十歲才達到“耳順”的境界。什么叫做“耳順”呢?中國古代有影響的經典解釋家把它注解為“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并無所違逆或“所聞皆通”。這一解釋似乎可概括為“聞而知之”,它與通過聽而獲得“聰明”和“智慧”的“圣”巧妙地相呼應。也許是這個“順”字與“耳”字聯系到一起讓人感到不順或費解,有人富有想象力地把“而耳順”推測為“而已順”,說到了六十歲達到了“順天命”之境。善于懷疑的胡適之博士提出了一個更新穎的解釋,說是到了六十歲能夠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而不覺得“逆耳”。這是一個合乎常識并且具有啟發性的解釋。 不知道是不是基因作怪,人類通常喜歡聽好聽的話,一聽到拂耳之言就容易產生不悅甚至慍怒之感。一個人特別是身居要職的人要能夠心悅誠服地傾聽逆耳之良言并從中獲得智慧,就需要一種容忍和大度的雅量,而這往往依賴于人們的心性修養和對人性缺陷的克制;否則,就會給那些善于運用花言巧語和投其所好的人提供可乘之機,并傷害那些直言不諱的忠誠之人。中國歷史上有所謂明君與昏君、忠臣與佞臣之分。明君與忠臣、昏君與佞臣常常互為因果;而明君與佞臣、昏君與忠臣當然是互不相容。開明的君主因忠臣而更開明,并因開明而使其親近忠臣、遠離佞臣;昏庸的君主因佞臣而更昏庸,并因昏庸而寵幸佞臣、殘害忠臣。這一類故事很多,聽文王與姜太公、越王與范蠡、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人們肅然起敬;聽紂王與惡來、微子與比干的故事,聽厲王與榮夷公、召公的故事,聽楚懷王與上官大夫、屈原的故事,聽宋高宗與秦檜、岳飛的故事,人們就會對紂王、惡來、厲王、榮夷公、懷王、高宗痛恨有加,并為微子、比干、召公、屈原和岳飛深感悲傷。決定故事不同結局的重要因素,就是君王能不能聽進忠臣的逆耳之言或是否愛聽佞臣的讒言媚語。譬如,厲王聽信與他一樣好利的寵臣榮夷公,對他的忠臣芮良夫和召公的進諫就無動于衷。他不但利用巫師監聽“誹謗”者并加以誅殺,還得意地告訴召公說,他能消除“誹謗”者,使他們“不敢”言語。在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和觀念中,大臣們向皇帝進行“諍諫”是受到鼓勵并被允許的。在關鍵時刻,為了使皇帝的決斷正確而不導致嚴重后果,那些非常具有道德勇氣和正義感的大臣甚至采取當面觸死的方式以感動皇帝(“尸諫”)。在個別情況下,如果君主事先就某事嚴禁進諫,那么具有幽默感的官員也會采取婉轉和巧妙的變通方式(所謂“諷諫”)以使君主改變他的固執態度。這樣做,成功的事例也不少。《史記·滑稽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淳于髡諷諫齊威王而使齊威王一鳴驚人、“罷長夜之飲”,優孟諷諫楚莊王而使楚莊王中止為其寵愛的病死的肥馬舉行隆重的喪禮。當然,人們也知道司馬相如以辭賦“寄寓諷諫”的故事。 中國古代哲人和賢士擁有如何傾聽和采納“不同”見解進行正確決斷的洞見。聰明的子產提出,在君主的決策之中,需要運用使眾異之物“濟和”而不是使單一因素“一同”的智慧,大臣有責任對君主的“可否”提出相反的“否可”以使之完備。哲學家孟子甚至浪漫地要求齊宣王不但聽取身邊人而且聽取國中所有人的意見。但人們習慣上往往容易看重實際的財物而忽略“良言”的價值,所以古之哲人就說,“君子送人以言,小人送人以財”。佛經中也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被派往國外購買珍寶的人,驚奇地發現市場上有一個人出售智慧,他就用五百金購買這個人的二十字箴言(“長慮諦思惟,不當卒行怒。今日雖不用,會當有用時。”)并因此而避免了傷害他親愛的妻子和母親的悲劇發生,他驚呼便宜至極。《天尊經》借用這個故事曉喻佛門弟子:“一言之助,勝于千金之益。”在理智上,人們大概愿意接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忠言逆耳利于行”和“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等一類古老的真理,或者樂于信服偉大哲學家老子說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理。但在行為上,人們又容易背離這些古訓,不愿意聽或聽不進“逆耳”之言,最終犯下嚴重的過失。這說明,聽進去并接受“逆耳”之“信言”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要“逆言”而“順聽”,雖逆而不覺其逆。由此也可認為,孔子到六十歲能達到“耳順”的“聽德”和“雅量”,看來覺悟的時間仍不算晚。 (王中江)
更多口譯信息,請關注:http://www.niluo.com.cn/Thematic/0901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