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篇博文,雖標(biāo)題為“吃素”,但其實內(nèi)容是有關(guān)“副業(yè)”:著意栽花花不開,無心叉柳柳成蔭。但回復(fù)中,有半數(shù)都把重點放在了“吃素”的問題上。這就是沒有抓住文章主旨,沒有理解作者的用意,即錯過了“主要矛盾”。無論在閱讀還是翻譯中都存在這種由于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導(dǎo)致誤讀的理解錯誤。 不論中文還是英文文章,現(xiàn)代作家都傾向于在開頭部分以故事引出話題。為什么?因為這樣的文章讀者愛看,于是就可以拉動銷量,于是就帶動更多作者寫這類文章。為什么讀者愛看?首先是因為讀者愛看“故事”,而非“說理”。其次,因為這樣的文章作者不是開門見山,而是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產(chǎn)生很多個問號,他/她究竟要講什么? 由于這類“小說體”文章的主旨比較難歸納,而這種文章又是典型的外刊文章,所以在中高口中往往是考察的目標(biāo)。出題老師愛出這樣的文章,因為這種文章“好看”:精彩;也因為這樣的文章“難看”:難懂。于是,對于這類“小說體”文章的主旨?xì)w納,作者態(tài)度題及主旨題就是考察的重點。假如能夠解決這類文章,那么就能收獲3-4道選擇題。 所以在閱讀此類文章時,不要妄下定論。對于主旨的把握,作者的態(tài)度都可從文章末尾入手。而其他細(xì)節(jié)題再入文中尋找相應(yīng)文字,從中判別選項。 在翻譯時,也需抓“主要矛盾”,也即需理解意義,而非死咬形式不放。 上周在地鐵上遇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不甚擁擠的車廂中我坐著,一男士站在我面前。下意識抬了下頭,心中驚呼:我的媽,這襯衫還真白!于是,出于善意,我示意那位男士注意一下自己的著裝。沒想他居然一百八十度轉(zhuǎn)向?qū)γ妫侠湣S谑牵谋灸茉斐闪巳噹硕贾浪恰袄溎小薄降靡?BR> 翻譯中,經(jīng)常也會碰到這種“很本能,很拉鏈男”的情況。比如,最近看到的一個翻譯,原文為“我們在此施工,給您帶來諸多不便,敬請諒解!”,對應(yīng)的翻譯則是“we are under construction here, take you any inconvenience. please understand and forgive us!!”,有點讓人哭笑不得。首先,從翻譯中可以看出譯者是一方面理解不到位——沒有抓主要矛盾,采用“字盯字”戰(zhàn)術(shù),另一方面又表達錯誤。翻譯的先決條件就是理解,理解的先決條件并不在于“沒有生詞”或是“能夠背出原句”,而在于是否能夠打破形式,在腦海中情景重現(xiàn),或構(gòu)建出相應(yīng)的圖像。這也就是翻譯的第一個步驟:Decode,即解碼。語言形式就是一種代碼,不把它轉(zhuǎn)化成意義,這些符號毫無意義。這句話我們在著手翻譯前,也是需要情景重現(xiàn)的:因為這里有個工程在建設(shè),所以路人可能要繞遠,或是被噪音擾到,所以工程承建人表示非常抱歉,希望路人能夠配合、理解,少抱怨。能夠理解到這一步,把情景還原在腦海中,翻譯就成功一半了。接下來就是要把這個情景用英文表達出即可。要強調(diào)的是,這時完全不需要回過頭再去考慮原文,要拋棄原文。可以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we are sorry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e construction may have caused. Thank you for your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正式用語,只需將be sorry for改成deeply regret即可。 所以,理解是翻譯閱讀的前提,而拋棄形式抓主要矛盾是理解的精髓。現(xiàn)在測試一下“你”有沒有理解這篇文章。此文目的不在講“吃素”,不在講“拉鏈男”,而是在講閱讀中的理解要做到抓主要矛盾,以“小說體文章”為例,主旨的把握,全文態(tài)度的把握可從結(jié)尾入手,不要緊盯文章開頭;而在翻譯中,理解的要義是要有“重現(xiàn)”精神,善于構(gòu)建圖像。所以,記得,在做“理解”這件事的時候,切忌“吃素”,切忌“拉鏈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