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新概念三的過程中,筆者一直將閱讀、寫作和翻譯作為貫穿始終的主線,引導學生從這三方面去思考一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去模仿和應用的。這里就以第41課為例,愿與大家分享一些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這篇文章是一篇很典型的思辨型的議論文,比較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妨在引入課文分析之前,先進行brainstorming,請學生自己先思考更喜歡哪一種生活,理由有幾點,充分調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然后再看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觀點的。這樣,整篇文章的脈絡、思路會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他們的腦海中,而且,以后如果遇到類似話題的作文,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思考分論點。這樣,學生對一篇課文就有了一個宏觀的把握,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
此外,新三課文的語言都是精挑細選的,給人一種形象化的視覺沖擊力,并且用詞非常準確傳神。例如第41課,討論的話題是比較抽象的,但作者善于運用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一種畫面感(即作者善于visualize),例如第一段中列舉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運用一串排比句,把鄉村生活的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不是空洞的議論,既避免了文章內容的枯燥無味,又很好地為作者要傳達的中心思想而服務。這一點,就是我們在寫作中要學習的地方。用詞的準確傳神,例如第二段提到對住在鄉村的人來說,進城購物是a major operation。我們知道,operation這個詞通常用在比較大的場合中,例如rescue operation(救援行動)、military operation(軍事行動)等,這里把一次逛街購物說成是operation,用一種近乎夸張(exaggeration)的手法,形象地表現出鄉村生活的不便利。類似這樣的例子新三課文中還有很多,這些就是文章的閃光點,我把它們稱之為“小太陽”,照亮了整篇文章。那么,學生自己在寫作文時,是不是也可以學習下作者對詞語的準確拿捏呢?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會上升一個層級了。
以上就是筆者自己的一點感悟,不足之處還請指正,也希望能和其他同事一起探討新三的教學,碰撞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