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與學生的交流可能不如新一新二來的那么順暢,學生不太會會主動回答問題,點名回答問題是一種方式。那么是不是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做到更多的互動呢?引導式的提問更能讓學生接受和適應。以新概念三第二十七課為例。生詞中有grudge. 這個動詞意思是不愿給,舍不得給。一般學生看到“給”對應的英語便想到give,那么就可以從他們已知的詞匯入手,先讓學生根據中文含義用give為grudge注解。這樣學生知道grudge可以用熟悉的give來解釋為give sth. unwillingly. 接著讓學生先用give sth. unwillingly來造句,再轉換為grudge。比如His father is so mean that he gives his son pocket money unwillingly. 用新詞grudge來替換,則是 His father is so mean that he grudges his son pocket money. 這里也不難找出兩個動詞的相同用法,即都可跟雙賓語 grudge sb. sth./ grudge sth. to sb. 通過由已知詞匯轉化成未知詞匯、新詞替換舊詞的方法使學生掌握grudge的用法。如此做會比直接讓學生用grudge造句更容易被理解、接受。這種引導式的學習可以由淺入深,不會讓學生在學習新單詞的時候覺得一下子背誦太多的詞匯而感到壓力大,也不會產生過多的排斥感。
另一個收獲則是在課文知識點的補充方面。學生是樂意聽老師講一些與課文聯系又與他們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的。但是能不能恰如其分地用好話題也是很有講究的。比如27課中第一個生詞Philosopher,除了詞本身的拓展,我還會補充些古今中外哲學家的理論等。Apple老師的建議是還可更豐富些,比如說些哲學家們的軼事,更能增添樂趣。我在課堂上實踐了一下,提及理論后,拋出問題先讓學生想一想他們所了解的哲學家,接著我便以故事的形式告訴他們哲學家的理論,比如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之間的對話等。同時還不忘在故事后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也參與其中。相信這樣一來,學生以后看到philosopher這個詞,腦中至少會浮現出一些人的名字吧~
在備課的過程中也是自己學習,充實的一個過程。想方設法以學生能夠接受的角度來設計講課內容,才會讓課堂活躍起來,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