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三冊第23課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是一篇頗有意思并富含文化的文章。文章從“吃”說起,講述了飲食習慣的根源是國家及地區文化的差異。關于“吃”,中國人最有發言權。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在潛移默化當中開始“變味”。我們也開始吃飯Go Dutch, 我們也習慣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品味生活。
眾所周知,西方人吃飯往往都是AA制,而中國人卻慷慨地把別人的也一起給付了。西方人不常款待客人,而中國人卻經常邀請朋友吃飯。許多西方人對此感到困惑不解。 為什么存在這樣的差別呢?表面上的原因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首先,西方國家和中國的進餐方式不同。中國人實行的是“集體共享制”;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存在和提倡允許也鼓勵中國人將“吃”大方擺放,自由分享;西方人實行的是“個人分餐制”。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導致西方人只是吃自己盤子里的食物, “個人分餐制”的結果就是你只能吃自己盤子里的,不可能共享食品。因此,吃中餐比吃西餐更能讓人愉悅,這種愉快的氣氛便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所謂“團結才是力量”,中國滿漢全席,也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分享得完。而在西方國家,經典的法式七道已被稱作“大餐”。
其次,西方人聚餐是身體的需要,西方思維從不拐彎抹角;中國人聚餐是為了友誼,中國式思維總會“引申再引申”。西方人倡導個人主義,獨立性很強。因此西方人通過各自付賬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獨立性的贊賞。而中國人卻非常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友誼。中國有很多諺語,比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好辦事!”,更有甚者:“為朋友兩肋插刀!!!” 因此,在中國人的頭腦中把朋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中國人不采用各自付賬的方式不會損害朋友間的友誼。相反,各付己賬被認為是小氣的行為,這不利于朋友的團結,也不利于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第三,西方人接待客人“吃飯”很簡單,不像中國人接待客人那樣帶有意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吃飯”無非就是生存的基本手段,給身體增加營養,保持身體健康和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以抵御疾病的侵擾。換句話說,這里面根本沒有任何附加的價值。而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吃飯”不僅僅是保持身體健康,還是一種生活的享受,甚至是增進友誼的助推劑。在享用完美味的盛宴之后,你開心,我也開心,每個人都很開心。朋友間的友誼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加深了。 所以,中國人往往以“吃飯”為借口,開展許多其他活動。在中國,“吃”,可以表示感謝報恩,可以代表慶祝合作。一定程度上,“吃”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代名詞,已經成為一種方式,手段甚至是計謀。
當然,在文化上,沒有孰是孰非,”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這是每個文化學習者必須銘記于心的。 西方人在習慣中國人的干杯(bottom up)以及中國人的桌下交易(under table deal)的同時,而中國人也啜飲著香檳回憶著奶酪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