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并不從科學(xué)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話題,同時也無關(guān)民族自豪感之類的論調(diào)。只是作為英語學(xué)習者,我們應(yīng)該時刻保持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敏感,善于發(fā)掘藏于語言文字之下的文化根源。唯有如此,語言學(xué)習才可能對大家產(chǎn)生持久的吸引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中國人以為“鬼”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意象,殊不知,它在很多不同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鬼”,是人們想象中人死后的一種存在形式,當然,如果你有幸可以看見它的模樣,那就恭喜你“撞見鬼”了。作為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鬼”的身影隨處可見。形形色色的“鬼”故事廣為流傳,與“鬼”相關(guān)的俗語不勝枚舉,眾多“鬼”題材的電影更是讓你“鬼叫”不已。我們的中元節(jié),也就是俗話說的鬼節(jié),就是專門祭祀亡靈的日子。這一天,人們會有各種祭祀活動,拜祖先,燒紙錢等,祈福消災(zāi)。這一點,鄰國日本就跟我們很是相近,新概念二的第96課就詳細地為我們佐證了。
崇尚科學(xué)的西方國家也躲不過“鬼上身”。那些面容精致,神秘莫測,永生不死的吸血鬼,是否也曾莫名地在你心里激起層層漣漪,也唯有彼時彼刻才能真正明白何為“魅力”。西方國家也有專門的鬼節(jié),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萬圣節(jié)(Halloween)。萬圣節(jié)起源于兩千年前凱爾特人(Celtic)對死者的追念,既是慶祝豐收也是祭奠逝者。演變至今,萬圣節(jié)已成為人們歡聚的時刻。這一天,南瓜燈(Jack-o’-lantern)隨處可見,孩子們會裝扮成巫婆,穿著怪異,講鬼故事,嚇唬彼此,搞惡作劇。雖同為“鬼”文化,但中西方在形式與內(nèi)容上卻又是如此不同。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對“鬼”都是充滿了恐懼的,新概念二的第47課以及新概念三的第30課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不知道世間是否真有“鬼”,但我們都應(yīng)該信奉“心中無鬼,便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