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第21課給我們介紹了拳擊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Daniel Mendoza,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拳擊這項運動的發展史吧。
拳擊運動源遠流長,它起源于人類產生之初。為了生存和競爭,人類發明了它。最拳擊初,它是保護人們生命財產的一種手段。有記載表明,它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有“公元前40世紀,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發現拳擊的遺跡”的記載。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記載了拳擊用的護具“皮繃帶”。后來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拳擊運動經過地中海的克里克島傳播到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在愛琴海岸發掘的一對磁瓶上,有兩人相互攻防的拳擊圖案。在希臘神話中,傳說雅典王子賽希阿斯(公元前1000年)就通曉拳術,曾玩過這種拳擊。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1700年以前拳擊活動的遺跡。
自從古羅馬皇帝西奧多雷斯下令禁止拳擊后,拳壇幾乎寂寞了4個多世紀。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們對古羅馬拳擊的粗野影響難以忘懷;另一方面因為歐洲各地時興騎馬斗劍,馬上技術抑制了拳擊的發展。騎士體育是屬于統治階級和貴族的,而且必須是基督徒。而拳擊作為一種自衛技術、娛樂活動,在民間仍然不斷地流行著,只是不能公開比賽。
公元8世紀,奧斯曼大帝執政,法庭制定了一種新制度:“斗審”。就是在審判中遇到疑難案件,命令訴訟雙方進行決斗,勝利者獲勝訴。如果是貴族間的訴訟,就接貴族習俗騎馬、穿護身甲胄進行斗劍;而平民間的訴訟,則以拳擊決勝負。從此,拳擊在平民百姓中更為廣泛地流傳了。
公元1200年間,傳教士圣倍納丁看到當時許多青年在斗劍中喪生的悲劇,設法推行拳擊代替斗劍。他廢止了古羅馬拳擊的野蠻方法,提倡赤手拳擊,使之成為以鍛煉身體為原則的體育活動。圣倍納丁在意大利的西納開設了一所拳擊訓練學校,親自擔任教練,并主持拳賽,執行裁判工作。在賽程中遇有可能發生危險的緊急關頭,他會及時命令停止比賽,以防止不必要的傷害事故發生。這種改良的拳擊,逐漸在青年中流行起來。圣倍納丁一生始終熱衷于拳擊運動,使中斷了幾個世紀的拳擊東山再起,成為拳擊史上不可磨滅的里程碑。
到了16世紀拳擊運動越過了多巴海峽,傳播到了英國。公元17世紀末,拳擊在英國復興起來。公元18世紀初,在英國出現了有獎的拳擊比賽。1719年產生了被稱為現代拳擊始祖的第一位英國拳擊冠軍詹姆斯·菲格(1695—1734年),并把冠軍保持了11年之久,他有“無敵將軍”的美稱,菲格的拳擊是沒有防護的徒手的“生死”型格斗。他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拳擊學校,成為英國拳擊運動員的培養搖籃。
菲格死后,他的得意門生約翰·布勞頓(1704—1789年)繼承了他的拳擊事業。為了使拳擊減少傷害事故,他組織了拳擊俱樂部。為了使拳擊更富有體育精神,他于公元1743年8月16日又推出了新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拳擊運動比賽規則,命名為“布勞頓規則”。規則主要規定不準打擊已倒地者和不準打擊腰部以下任何部位。同時,布勞頓又發明了第一種軟皮手套,以保護臉部皮膚。后來布勞頓還在倫敦建造一所大型競技場,作為專門教授拳擊和組織拳賽的中心。由于布勞頓對拳擊運動提出了新的方向,對拳擊的健康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稱他為“拳擊之父”。
公元1792年,英國拳擊冠軍門道沙為了推廣拳擊,加入馬戲團到英倫三島各地,做拳擊表演,積極宣傳拳擊。1798年他寫成拳擊史上第一本拳擊指南,定名為“拳擊藝術”,深受人們的歡迎。門道沙是位研究拳擊的先驅者,也是開展拳擊運動的功臣。
1838年,英國倫敦在布勞頓最初的規則基礎上,制定頒布了《倫敦拳擊錦標賽規則》,被用在了拳擊比賽中。1853年還對這一規則進行了修改。1865年,英國倫敦業余競技俱樂部成員,記者約翰·古拉哈姆·千巴斯又進一步完善修訂了新的拳擊規則,英國昆士伯利的侯爵約翰·肖魯圖·道格拉斯擔任了這個新規則的保證人,并把它命名為英國“昆士伯利拳擊規則”。在這個規則中,明確規定了參加拳擊比賽的人必須戴拳擊手套,比賽的每個回合打滿3分鐘,回合之間休息1分鐘;比賽中禁止發生摟抱和摔跤現象,否則被判為犯規;一方被打倒后開始數秒,如果10秒鐘被打倒的人不能站起來,就判定對方勝利等內容。這個規則基本上形成了后來拳擊比賽的競賽框架,為促進拳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英國昆士伯利規則形成之后,大約經過20年的反復實踐和運用,才逐漸被人們肯定。例如比賽必須使用手套的規定,一直到1892年9月7日約翰·L·薩里班和基姆·哥培德戴著五盎司重的拳套進行了世界第一次重量級冠軍賽,這個規定才最終在拳擊比賽規則中確定下來,并被所有的拳擊比賽所采用。上述規則的不斷修訂和完善,特別是英國昆士伯規則的最終確定,為促進現代拳擊比賽奠定了基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英國拳擊愛好者的努力,為推動和促進現代拳擊比賽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