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講座知識
Reference
約翰·華生(1878~1958)Watson,John Broadus
在孩提時代,他就顯示出了日后成名立業所需具備的兩個特點:喜歡攻擊,又富有建設性。他曾坦言,在上小學時他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和同學打架,“直到一個人流血為止”。另一方面,12歲時他就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木匠了。在他成名之后,他甚至為自己蓋了一幢有十幾個房間的別墅。
1903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08年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在此期間他開始探索用行為主義的方法來取代當時的心理學,他的觀點很快受到了學術界的歡迎。
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研究行為而不研究意識。華生認為,行為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加以控制的,只要確定了刺激和反應(即S-R)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通過控制環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他曾有一句名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并在我自己設定的特殊環境中養育他們,那么我愿意擔保,可以隨便挑選其中一個嬰兒,把他們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傾向、能力、天資和他們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可見,華生特別強調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根據這一理論,犯罪心理和行為的形成與發展,是人在不良的環境中不斷學習、訓練的結果。
William James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以及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美國心靈學研究會(1885年成立)的主要創立者。
1869 年獲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完成學業之后,卻因受當時流行于德國決定論哲學思想的影響,一度悲觀消極,最后得了抑郁癥。他一度相信,人生一切是注定的,在注定觀念束縛夏生命毫無意義。直到后來因讀到一篇雷諾維葉(Charles Renouvier, 1815-1903)有關自由意志的文章,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并決心通過對意志功效的信仰治好自己的病。
他認為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用。他曾參與類似禪坐的靜坐活動,表示靜坐是一種喚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個人的活力與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