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說我想說的之前,需要先定義如下的一些簡稱,以保持明了性:
Listening=L~
Experiencing (passive experiencing & active experiencing) =E~ (PE & AE)
Reading=R~
Discussing (inter-enlightenment) =D~
Meditating (self-enlightenment) =M~
關于人是怎樣學習的,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主動地且有效率地從外在世界中將精神同化入自己的身體。在解決了穿衣吃飯問題之后,也許精神吃喝就是頭等大事?墒呛芏嗳耍ㄒ苍S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不在此列)都太專注于吃飯穿衣,完全沒有考慮過后者。。。沒有Concern的Love,是被動的,因此也是貧窮的;沒有先一步知道如何去學習,Study也是被動,嚴防死守或死記硬背,最終也許能掙扎落入“中產”,但離精神富有者,永遠是質的差別。。。人,是如何學習的?
L~是可以想到的最初級的學習形式——他說,某某說,然后你說,我也“說”。第一個說的人和最后一個說的人是不是一個版本?有多少利益相關人夾在中間?語言的轉換和心情的轉換會給故事增加多少主觀成分?多少人對自己所說的負責?多少人只是信口開河?嘴巴可以不開啟,眼睛可以閉上,呼吸可以摒住,聲音的信號要進入耳朵,我們沒有選擇,這是否也是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之所以噪音深重的原因?我們必須面對的噪音,即使在噪音中有真理的宣講,也很少有人能聽懂了。L~一些講座和演說,也許不在我所說的L~的范圍之列,我更愿意把它們歸入D~,之后再說。
L~,無法帶給你除了扭曲干擾后的“真理”之外的其他什么東西?诳谙鄠鳠o法成譜的曲藝終于還是要失傳,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E~的等級并不高,這可能大大違反了我所在國家的黨派的章程,“一切的事情都必須親歷親為,以獲得驗證”的說法其實并不需要宣講,也在為所有人所用(除了那些僅愿意用L~來“學習”的“道聽途說者”,它們屬于更低的級別)。孩子在來到人世的時候就開始E~,也即學習。如何應對晝夜光線的變換,如何獲得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水,我們被隨機地投放在這個世界里,然后PE~就開始了。與其說,我們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學習在我們的身上行使它自己。
然而確實有很多的人在利用E~體會這個世界,發現未知的東西。我,來到一個新的國家,從體會它的天氣,道路,人情,事故開始;認識一個新的朋友,讓他陪你去爬山,去看海,去面對危機和幸福的時刻。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似乎沒有什么比E~更重要的,但是“學習”本身,并非僅僅體會就足夠,原因在于我們的局限性。皮膚是界限,人的內部和外部相比差異巨大。我可以體會的,是“我的周圍”很小的范圍內的變化引起“我的內部”的更小范圍內的變化,我于是說,我了解了這個世界,未免狂妄了。我了解的,是我的世界,與世界真正的樣子無關。所以,當人們以為,通過E~就可以獲得真理,傲慢與偏見就產生了。無論一個人的E~是active or passive,你的體驗的全部無法涵蓋整個世界;即使,AE~的意愿非常劇烈,以至于可以鼓舞一個人走上“探索”的道路,將溫飽和安全置之度外,感覺器官的有限和時間空間對人的制約卻會讓他明白,一個人無法完成整個科學的進步(即使是一個細小的科學分支的進步),因此有了科學家,以他們的全部生命和他們的繼承者的生命為代價,抗擊自然規則的局限。牛頓說,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半也是出于這樣的敬畏,沒有人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體會(E~)無限的宇宙和永恒的規則。
E~僅僅能排在倒數第二,因為它包涵了很多被動或者不自覺的行為,而即使人們能在其中演化出自覺性,卻依然被永生的宇宙鄙視為一個塵埃般無足輕重的“自覺者”。我不是說,我們要放棄E~和L~,而是說,人類的學習,要建立在這兩種方式的基礎上,同時崛起于更高的形式,從而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
R~的數量和質量,如果在學者和非學者之間做一個T—test,幾乎是一定可以拒絕原假設,從而接受顯著性差異的。
進化論式的解釋:這是一群以學習為職業的人,高效率地學習成為篩選他們的條件,于是會使用此法的群體得以“生存”下來,并非他們選擇了R~,而是R~選擇了他們。
經濟學的解釋:R~是一種奢侈品,只有擁有大量時間并可以從中得到正的產出的人才能長久地重復這一活動。R~的成本隨R~的數量上升不斷上升,R~的收益隨R~的數量的上升而不斷下降(對于所有人都是一樣,多必厭之,信我。只是可能對于學很多非學術界人士,這個下降從第一本書開始直線墜落到0,呵呵),而均衡將落在邊際效用等于邊際成本的地方,再多讀一點就要嘔吐,少一點又覺得想的慌…
前些日子看Roy的博客,說中國年均年閱讀數3本。真正以閱讀為事業的人越來越少,而即使把閱讀當作一種休閑的人也越來越少。人們愁眉不展地對著那些CPA,GRE的參考書謀殺自己對知識的最后一點興趣,而那個一邊閱讀一邊微笑的下午,變的越來越不可以想象。
R~之美,在于成書的文字之于“胡言亂語”來的誠懇精確,深思熟慮;R~之美,在于寫書的人和讀書的人都可以盡興地做自己的那一方;R~之美,在于當人們意識到知識的無窮和時間的有限,也隨即意識到,在那些凝煉而妙趣橫生的語言中,我們如何地穿過了歷史,越過了河山,直達那些偉大靈魂的最深處,而沒有了“閱讀”,此刻的我們,此刻的人類,都將多么貧乏。
D~,在這里也許又要讓人覺得一反常規。對話天天都在進行,人們在對話中爭執,欺騙相傷并不少見了,為什么,我甚至把它放在比R~更高的位置上,作為學習的高級階段?也許,靜靜地回憶一下,你會找到記憶中為數不多卻閃閃發光的那一些對話,對話的雙方必須平等而無偏見,對話的氣氛必須和諧而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壓制另一方,對話的內容可能從一個很小的思維亮點開始,然后絲絲縷縷綿延到很遠的地方,但是那條線卻從未打斷,對話的結果更加讓人覺得有趣,因為我們都沒有說服對方,而我們卻似乎擁有了對方的全部思想,好像一個蘋果和一個香蕉的交換,結果卻是兩個蘋果兩個香蕉!人生的話題總是無法窮盡,而我也不愿在此多此一舉地例證了,我只是很清楚,那些讓人產生靈感的對話是我在經歷了足夠了L~E~R~之后,驀然間發現自己可以開口說話,可以表達內心時的一種下意識的行為,我是那么驚喜也那么謙卑,以至于我有足夠的勇氣面對這一場精神與精神的交流,卻絕不敢妄言是非對錯。從出生開始就注定要與這個世界隔離的人類,只有在這樣的時刻才會再次覺得與身體之外的世界融為一體,交相輝映。人類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是一場奇跡么?
D~,讓我們更明確了為何我們要探索終生--這是孤獨的個體之所以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原因:因為我們都是那么渴望找到零落行走于人間的那另一個“精神之源”。我要繼續我的探索,我的學習,我要向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他”表達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而得到那個“他”的回音,我就是幸福的。
在普通意義上的很多學習,雖然看起來是孤獨的,但其實卻應當歸入D~的行列:聆聽智者尊者的演講,觀看惟妙惟肖的演出,聽眾和觀眾的感情隨著那個講臺上的人的言語,表情和動作高低起伏,時而體會到拳拳之愛,時而又恨得切切。雖然他們不能和臺上的人一起抒發和表達,但那一刻,他們的心是同呼吸的,就好像很多真正美好的對話時刻一樣,對話雙方的內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然而,除卻了互相抒發的暢快淋漓,當我們結束歡宴,打掃戰場之后,我們將仍然是那孤獨的一個--命中注定我們無法永恒地相連。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就要停止我的學習,仿佛丟失了人生一切的意義,那么,我就不能算是了解了學習的真義,我失落的,恰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冥想M~。
從別人的嘴巴里,從每天的生活中,從卷秩浩繁的閱讀中,作為一個個體,吸取知識的方法似乎已經窮盡了,但是作為人類這個群體,沒有人可以從舊中衍生出新,也沒有人可以從無中衍生出有,除非,它把這些“原料”放到一個神奇的加工廠里--人類的大腦。
我們只是“想”,就會獲得滿足,我們只是在思想中,就可以獲得比任何時候都要真切的自由。這個世界上,我們什么也沒有,什么也不屬于,然而,就靠我們自己,一切似乎就可以支持,雖然不能說是滿足,卻足夠支持我們從饑餓走向滿足,從分離走向Union,從無知走向有知。而沒有了M~,沒有了獨行的可能,我們將無法活過今天,也就無法見到明天的同伴了。我不知道,這個不斷運動變化的我的精神,也是出于自然的選擇么?那些有美麗精神的群體為什么可以勝過其他一直繁衍到了今天呢?世界將人類當作一個巧合,而這個巧合,真是太讓人訝異了…
沒有了精神自語,我們會在哪里?
沒有了我們,精神自語又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