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的同學們往往有這樣的想法,我應該去背完單詞,學完語法,然后再上聽說課,再開始練口語。這就導致很多人四六級都通過了口語還是該怎么爛還怎么爛。想想我們的母語習得過程吧,我們是先認字呢還是先開口叫爸爸媽媽?我們的家人就是我們最開始的漢語啟蒙老師。當我們開始說話時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與人交流的第一步,開始接觸這個世界,也開始建立起最初的自信。
學英文的過程也很類似。雖然也不能完全把英文學習類比成漢語習得,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缺乏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但同樣你學習另一種語言時也是同樣的目的――交流。閱讀和語法都是一種input,或者說是他們幫你建立了語言框架,但是這個框架是死的,是別人的。要讓它能和你的思維相結(jié)合,產(chǎn)生出真正的語言來只能靠輸出。聽說和寫作都是輸出的方式,在output的時候你的大腦的運作方式就是利用已有的框架結(jié)合不同的詞匯來表達思想,進行交流。所以我在初級的聽說課上會反復操練同一個句型或是表達,呈現(xiàn)不同的場景讓同學們自己進行輸出,直到能夠脫口而出。比如最簡單的Excuse me, 什么時候用呢?你向別人借道通過的時候需要Excuse me,你問路的時候也要Excuse me,你喚起他人注意的時候也要Excuse me,你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表示驚訝也可以用Excuse me,你和女朋友共進晚餐的時候打噴嚏也得說一句Excuse me。再比如Here you are. 我有個學生六級都通過了,但碰到遞東西給老外的時候還是會本能地說Give you!
看似簡單的口語交流背后是多年的工夫,在初級就必須學會盡快張嘴說話,說得越多越有自信,基礎(chǔ)也就越好。要解決聽說入門,先要練語音,其次要結(jié)合基本語法,基本詞形變化,口頭反復操練基本句型。初學時,練的當然是簡單的套話,但萬丈高樓也就從此而起,不能眼高手低。普通成人初學者往往會說的不想說,因為覺得太簡單幼稚。想說的又不敢說,因為怕犯錯誤讓人看笑話。結(jié)果是一學就會,一聽就懂,一過就忘,一說就錯。成人的豐富思想,反而成了心理障礙。學習效果反而不如一些無所顧忌的孩子。所以作為教師就要提供給他們輕松的氛圍,鼓勵他們說,激發(fā)他們說的欲望。在教學中慢慢發(fā)現(xiàn)學生們面對老師或者對當眾開口說話時會感到緊張和不適應,這種心態(tài)是正常的,也是以后真正英語交流的時候一定會出現(xiàn)的。所以在課堂上就要盡可能練到脫口而出。這時候我往往會用一個實際例子或者故事導入,學生們對故事總是歡迎的,特別是幽默往往能最快消除人與人的距離,這時大家的心理就會很放松,不怕開口講話了,隨后的練習效果也會不錯。
吳真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