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藝的老師 流淌音樂之美的女子
——昂立法語名師W訪記
10月10日晚,昂立教育法語項目部主任W獨唱音樂會,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行。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微風輕哨》、《劇院魅影》、《喬瑟夫與夢幻彩衣》、《貝隆夫人》、《歌與舞》、《貓》等音樂劇中的經(jīng)典曲目,在W老師的演繹下,一曲曲動情的傾訴如徐徐的清風,飛入音樂的天堂,營造出唯美的音樂意境。W老師再一次用自己的多才多藝震驚于滬上。
“樂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W老師自幼酷愛音樂,小時候在中國東方少兒藝術團唱過歌,后來自學民族歌曲,被老師發(fā)現(xiàn)花腔潛力,從此走上了音樂之路。音樂在W老師生命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跟W老師一聊起她所鐘愛的音樂,W老師就處于很興奮的狀態(tài)之中。王老師表示,歌劇表演是件令人心情很舒暢的事,我特別喜歡《蝴蝶夫人》選段中的《晴朗的一天》,是段很著名的抒情女高音的詠嘆調(diào)。唱這段音樂時能讓心都跟著音樂的起伏而顫動,直擊心扉的感覺,這也是我喜歡音樂劇的一個主要原因。從這里可以清晰地感覺到,W老師是個真正熱愛藝術的人。
在談到上臺表演的藝術家與授業(yè)解惑的老師,兩著區(qū)別與共同點時。W老師表示,上臺表演,要求的是迸發(f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給觀眾呈現(xiàn)前所未有、物超所值的視聽享受。而上課授業(yè)解惑要想創(chuàng)造最佳的教學效果,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的教學情境尤顯重要。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這里,孔子把學習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的品格或境界:一是“知之者”的“知學”,二是,“好之者”的“好學”,三是“樂之者”的“樂學”。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fā)展,而“樂之者”的“樂學”則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所謂樂學,說是學習者由對知識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等引發(fā)的內(nèi)部動機的驅(qū)動,在學習探索活動中主動發(fā)現(xiàn)知識,體驗到學習的興趣,獲得求知的滿足感,情趣的愉悅感和學習的成功,從而養(yǎng)成樂學的態(tài)度和行為。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能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
師德:教給學生更多,盡自己所能幫助學生
W老師坦言,我的老師已75歲高齡了,他是對我的人生影響最大的人之一,不僅教給我音樂方面的知識,還教我如何做人,此次獨唱會的音樂總監(jiān)陳尚明教授,就是我老師給我介紹的,兩位老師藝德很是讓我佩服。老師從不計較金錢上的得失,不計回報,只想著如何把學生教好,如何把學生的潛力調(diào)教出來。
W老師表示,現(xiàn)在她也是老師了,珍視師德,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想盡辦法教給學生更多,并盡自己所能幫助學生,不管在語言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她跟她的學生就像朋友,常和學生一起出去喝咖啡,聊聊天天,甚至還幫學生參謀購物。“我想我不會,是那種讓學員覺得有壓力的老師,我更希望我成為那種良師益友型的老師”。
王老師表示,我的學生也很讓我感動,像我的這次獨唱會,我的很多學生的熱心幫助,讓我很溫暖。這次的海報就是我的一位學生設計的,有的比我都早到劇場,幫我打點一切。這些都是值得我珍惜和感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