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是我國著名學者,早年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先后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在哲學、文學、史學等方面均有建樹。
胡適對讀書、治學頗有研究,在《讀書》一文中提出了“兩個要素”讀書方法:讀書有兩個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并詳盡地闡述了“兩個要素”的要點和內容。
胡適認為,讀書要精就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眼到是要個個字認得,不可隨便放過,”“眼到對于讀書的關系很大,一時眼不到,貽害很大,并且眼到能養成好習慣,養成不茍且的人格。”
口到:口到就是要句句念出,好的作品要背出。他說:“念書的功用能使我們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構造,句中各部分的關系。往往念一遍念不通,要念兩遍以上,方才能明白。”
心到:心到就是要弄清每章每句每字意義如何,何以如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而是要靠工具書及思想方法的幫助來思考。
手到:讀書“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才有所得”。胡適說:“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了,――那種知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我們可以說,沒有動手不勤快而能讀書的,沒有手不到而能成學者的。”
關于“博”,胡適說:“什么書都要讀,部分的關系。往往念一遍念不通,要念兩遍以上,方才能明白。”古人說:‘開卷有益’,我也主張這個思想。”他主張“博”有兩個意思:
第一,為預備參考資料計,不可不博。
第二,為做一個有用的人計,不可不博。
胡適認為:“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專門學問。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覽。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惟他獨尊,無人能及。”他把這種行為比作為“埃及的金字三角塔”。他說:“這樣的人,對社會是極有用的人才,對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