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境內有各式各樣的文學獎,這對文學創作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其中,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畢希納獎(Georg-Büchner-Preis)是德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該獎于1923年8月11日由黑森州政府與達姆施塔特市共同設立。獎項以19世紀劇作家格奧爾格-畢希納(Georg Büchner,1813-1837)命名,最初的獎勵對象是“為德國文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德語作家、詩人、藝術家、演員以及歌手”。
在1933年至1944年納粹政權統治德國期間,該獎項被迫中斷。1945年才恢復頒獎。1951年,黑森州文化部、達姆施塔特市政府共同決定,將畢希納獎改為單純的文學獎,并授權“德國語言文學院”(Deutsche Akademie für Sprache und Dichtung)對候選人進行評定,黑森州政府和達姆施塔特市政府有權向畢希納獎評獎委員會推薦候選人。在1958年最終定稿的頒獎章程中,畢希納獎被定義為“頒發給用德語寫作并表現突出的作家和詩人,獲獎者本人要對現今德語文學界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的文學獎項。現在,畢希納獎的獎金已經高達4萬歐元,黑森州政府和達姆施塔特市政府各承擔畢希納獎的一半的組織費用。每年,德國語言文學院都會在其所在地達姆施塔特舉行頒獎儀式。 畢希納獎往屆得主中名家云集,其中包括抒情詩人兼翻譯家奧斯卡-帕斯提奧(Oskar Pastior),知名作家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öll)、文學大師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有“獨行客”(Einzelgänger)之稱的威廉-格納齊諾(Wilhelm Genazino),德國著名作家、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等等。
近幾年畢希納獎獲獎者名單一覽: 2000年 弗爾克-布勞恩 (Volker Braun) 2001年 弗里德里克-邁勒克爾(Friederike Mayröcker) 2002年 沃爾夫岡-希爾畢西(Wolfgang Hilbig) 2003年 亞歷山大-克魯格 (Alexander Kluge) 2004年 威廉-格納齊諾(Wilhelm Genazino) 2005年 布里吉特-克羅納沃爾(Brigitte Kronauer) 2006年 奧斯卡-帕斯托爾(Oskar Pastior) 2007年 馬丁-莫澤巴赫 (Martin Moseb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