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德國社會討論最多的問題莫過于低收入群體(Niedriglohnsektor)的生存問題了。
近幾年來德國經濟重新復蘇,出口量始終雄踞世界第一,被稱為“世界出口冠軍”(Weltexportmeister),但低收入階層卻并未從中獲益,甚至生活水平反而下降。勞動者的收入增長幅度始終低于經濟增長幅度。據統計,德國近幾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5%,而雇員的實際純收入每年平均下降0.5%。更重要的是,低收入群體的數量不斷擴大。據紐倫堡聯邦勞工局統計,德國大約四百萬人的收入還不及德國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二。大約五十萬低收入者每月入不敷出,辛苦工作所得卻連基本收入水平(Existenzminimum)都無法保障,因而必須領取失業救濟金形式的經濟補助。許多低收入者的月收入比失業者領取的失業救濟金高不了多少,因而使許多人對工作的意義產生了質疑。甚至德國民間有誰工作,誰愚蠢(Wer arbeitet, ist der Dumme)的說法。
與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相比,德國的法定最低小時工資(gesetzlicher Mindestlohn)相對較少,每小時只有7.5歐元。德國一些社會學家認為,一種所謂“不安的氣氛”(Klima der Verunsicherung)在德國彌漫。大部分低收入者認為自己被德國經濟發展所拋棄,中等收入階層則擔心自己有朝一日也會滑向這個群體。
2007年四月,德國《明鏡周刊》發表了題為“工作致窮”(arm durch Arbeit)的封面文章,似乎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因而,“arm durch Arbeit”也成了德國社會的一個流行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