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向好萊塢挑戰——德國新生代電影崛起
導演晚會:一次憂郁的葬禮 德國名導埃德加.賴茨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導演晚會,被邀請的人有早年馳騁于“新德國電影”的老兵:亞歷山大.克魯格(執導《告別昨天》)、維爾納.法斯賓德(執導《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見圖1),以及德國導演三巨頭羅伯特.西奧德馬克(《轉椅》)、弗里茨.郎格(《大都會》)、馬克斯.奧菲爾斯(《被出賣的新嫁娘》),還有奧斯卡獎得主福爾克.施隆恩道夫(據貢特.格拉斯獲諾貝爾文學獎小說改編的同名影片《鐵皮鼓》)等數十人,允許入場的女性寥寥無幾,只有燦若桃李的瑪蓮娜.迪特利希(見圖2,以主演《藍色天使》飲譽全球,納粹時代闖入好萊塢)等應邀赴會。 會上,電影藝術家們回顧了德國電影百年歷史,悶悶不樂地回憶昔日的好時光。馬克斯和埃米爾兄弟在柏林的冬園(1895年11月1日),奧古斯特和路易斯兄弟在巴黎卡皮辛大街格朗德咖啡館(1895年12月28日)首次公映電影至今整整一百年。 晚會放映了法國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的影片《一百零一夜》,還放映了一部紀念性的德國電影,但它卻像一場葬禮。一位叫西內馬的百歲老人“電影先生”(見圖3)扶手仗出場,這位老人雖腿腳不那么硬朗,但精神極其飽滿,他依然是才華橫溢的說書人,風頭十足的影霸天,儀表非凡的登徒子,他會長生不老。但晚會主持人賴茨卻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德國電影市場令人心寒,我們已被好萊塢重重包圍,影院每賣十張票有九張是好萊塢影片,只有一張是德國自己拍的電影——真可憐!難道我們德國電影人都是飯桶嗎?‘老爺子的電影于1966年就已經完蛋了!’我們X(新生)代電影應該崛起了!德國電影有著輝煌的過去,我們有世界最大最現代化的制片廠;我們的優秀影片得過奧斯卡、金獅、金棕櫚等各種國際大獎;我們有響當當的大導演施隆恩道夫、享譽好萊塢的國際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船》、《刺殺肯尼迪》),還有榮獲67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自學成材的大作曲家漢斯.齊默爾(《獅子王》);我們的女明星瑪蓮娜.迪特利希比夢露早紅了二十多年……然而1995年德國關于電影的辯論中心與其說是往日的榮譽,不如說是現實的危機!” 明眼的人看到這個“導演晚會”會笑掉大牙——死人(朗格、迪特利希、法斯賓德早已去世)和活人一起辯論!原來這場所謂憂郁的“導演晚會”實際上從未舉辦過,是賴茨跟觀眾開了個國際玩笑——他用電子戲法把他的生死同行聚集在一個假想的電影資料檔案館。連百歲老人“電影先生”也并不存在,他是由德國演員米歇爾.皮科扮演的。電腦時代給人帶來新的幻想,德國電影也極需幻想和變化,它遠沒有面臨山窮水盡的境地。西內馬先生仍然是一條堅韌的漢子!德國X代(即新生代)電影從1995年11月1日虛擬的“導演晚會”開始崛起,以創新精神突破好萊塢的重圍。 德國電影:以火的洗禮再生 德國電影界把那次憂郁的葬禮式的“導演晚會”視為“鳳凰涅 ”,以火的洗禮再生。 首先在聯邦和各州以及“年輕德國電影委員會”從經濟和文化方面對電影事業的促進下,產生了主要是青年導演創作的有獨創性的新影片。在過去的幾年中,聯邦和各州在這方面的總預算每人各為1.5億馬克,而各州的“年輕德國電影委員會”每年預算大約200萬馬克,用以獎勵藝術上有價值的處女作。此外還有電影界和電視界之間的所謂基礎協定,它責成電視臺為與電影制片人共同制作的影片提供可觀數量的資金,并規定共同制作的影片最早在兩年后方允許在電視中播放。而聯邦制定的“電影促進法”及創建的“電影促進署”不僅支持電影制作,而且支持影院。另外,德國內政部長每年還向最優秀影片頒發“德國電影獎”,它包括獎金為100萬馬克的“金盤獎”以及獎金最高達90萬馬克的金質和銀質電影綬帶獎。以上是德國促進電影崛起的三大保證:法律保證,組織保證,資金保證。 政府的保證之外就是視為上帝的觀眾的保證了。1996年1月德國電影界最高組織(SPIO)及新德國故事片制作人工作組通過媒體向電影觀眾發起“電影崛起大討論”,中心議題是“你最愛看什么樣式和內容的影片”。巴貝爾斯博格制片公司德方總經理施隆恩道夫有句名言:“電影是為廣大觀眾拍的,不是為政府評獎部門和專家拍的,觀眾愛看就是對我們電影人的最高獎賞! 上帝愛看什么 這次大討論用電腦統計出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有6種樣式: 一、貼進現實生活的新喜劇片:如最成功的女導演多麗絲.麗德(見圖4)的《我漂亮嗎?》(見圖5);此片開機第二天她的擔任攝影師的丈夫因患急性腦炎猝死,但她以頑強的毅力堅持把片拍完,開創悲人拍喜劇的先河。她的獨到之處是從悲劇的背景中挖掘出喜劇的因子,然后用凸透鏡將其放大變形達到讓觀眾發笑的目的,而且笑后余味無窮。她借鑒了中國相聲藝術的幽默雋永的語言,又結合卓別林夸張滑稽的動作,令人拍案叫絕。《我漂亮嗎?》票房達2800萬馬克,多麗斯被罩上“前衛喜劇之母”的光環,但她生活得孤獨,只能與10歲的女兒卡拉相依為命。 還有一部針砭上流社會的悲喜劇《羅西尼飯店》,由赫爾穆特.迪特爾編導,影片拷貝銷售450部,居德國影片之首,成本只有600萬馬克,而1997年第一季度票房就達3400多萬馬克,這是多年來德國影壇罕見的現象。影片描寫在慕尼黑開設的叫羅西尼的意大利飯店中的丑聞。幾乎每晚都有一批老主顧歡聚于此,他們是:心理變態的電影導演齊戈伊納,他以飯店為家,時刻離不開工作,否則頹靡不振,連性欲都沒了;中年記者夏洛特,她愛搬弄是非,還有個怪癖是以其每晚的性滿足來治療偏頭疼;制片人賴特爾,成天煩躁不安,總感覺自己時刻處在電影商戰的最前線;大美人瓦萊麗(見圖6),艷麗多情。為了她,制片人和抒情詩人克里格尼茨爭風吃醋,甚至要決斗,多虧飯店經理羅西尼(見圖7)常操起滅火器來平息。瓦萊麗是美容師,獨身且富有,她在飯店慶祝40歲生日,請來眾多追隨者,詩人向她獻上新出版的情詩集,不料從詩集里滑落出一只避孕套,女主人羞惱成怒……飯店洗漱間的下水道堵了,抽污機抽出的竟是團團避孕套。羅西尼大怒:“怪不得德國的人口久不增長,原來如此!”他真想統統殺掉這幫荒淫無道之徒,但又要從他們身上賺大錢,矛盾中他急得直打自己耳光。在這個上流社會游手好閑的圈子里,每個人都在說謊,每個人都背負著罪惡的包袱,人人傷痕累累,最后有人死去了……怪不得此片德文原名叫《羅西尼——或云誰與誰同床共寢這個要命的問題》呢? 《我漂亮嗎?》及《羅西尼飯店》兩部喜劇片在崛起的德國電影中形成高潮,1997年德國電影占市場銷售額的19%。德國最高電影事業促進者之一迪特.科斯里克宣告;“只要觀眾——上帝堅持看本國影片,我們應該努力達到40%的市場銷售比重,我堅信這是可以做到的!” 二、利用現實生活編寫巧妙的故事并有反思歷史的傾向:這方面的代表作有《敲響天國之門》,它描寫了兩位病入膏肓的難友異想天開,決定再一次體驗他們健康時苦辣酸甜的生活,于是夜間逃出醫院,偷了一輛奔馳車駛向海邊,勾結兩個黑社會的歹徒到處搶劫,用不義之財吃喝嫖賭并吸毒,最后走向監獄和死亡(見圖8、9)。該片不僅提出了德國對電影天國的權利,而且始終如一,效法美國著眼市場需要方面超過了《羅西尼飯店》:從500部拷貝開始,加上廣告費,總計耗資500萬馬克,其中為電視播映權支付了300萬馬克。這一切由對此類業務有經驗的一家美國影片出租公司策劃和安排。 另一部代表作是格茨.格奧爾格執導的影片《兇手》(見圖10),描寫一件曲折離奇的偵破案,以巧妙的蒙太奇鏡頭剖析了罪犯的心理活動。此片不僅獲得一項聯邦電影獎,而且首先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榮獲最佳演員獎——德國多年來在國際上首次取得的成就。另外,還有曾以扮演希特勒出名的大明星阿明.施塔爾主演的諷刺片《與混蛋對話》,他在片中扮演罪犯安德烈亞斯(見圖11)。大導演沃爾夫岡.貝克爾執導的《生活是一個建筑工地》,從平凡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動人的愛情故事,男主角選用眾望所歸的多面手于爾根.福格爾扮演,為影片增輝。 新片啟用新人也是德國電影崛起的一大特點。32歲的女導演卡洛琳娜.林克(見圖12)出手不凡,她的處女作《沉默之外》(見圖13)是一部表現一位少女痛別聾啞父母的情感片,導演為使表演更加逼真,特意挑選了兩位聾啞群眾演員。女主角由新星西爾維.坦斯圖特扮演,與聾啞演員合作很成功。此片入圍第7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評論家稱贊卡洛琳娜為“開拓殘疾人影片的先鋒派女導演”。 三、提煉長篇電視連續劇之精華拍成電影:最有典型性的是影視片《林登大街》。著名老導演漢斯.蓋森德弗爾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電視連續劇《林登大街》長得不知有多少集,反正將播放35年。漢斯說:“這是一個個發生在出租樓的故事,我可以肯定,到2021年它還在播放……”漢斯樂觀,但也有苦惱:“《林登大街》像一條漫長的人生之路,可是電視臺長要我把它拍成僅有160分鐘的影片。上帝,這怎么可能?”他以全劇最精彩的一集《愛的絕唱》做主線,終于拍成一部精品影片《林登大街》(見圖14)。此片在德國家喻戶曉,漢斯被贊譽為“精煉大師”。他另兩個貢獻是:用拍電視的省錢技法來拍電影,節省大量成本;他通過拍電視劇贏得大量資金,成為獨立的電影制片人,拍了多部以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他興奮地說:“用電視劇養活電影勢在必行,我真感謝《林登大街》——一條充滿荊棘、鮮花和藝術的黃金大街!” 四、利用搖滾樂隊拍音樂故事片:80年代在漢堡有個《新德國之聲》樂隊,是搖滾樂啟蒙時期的產物。但是德國的流行——搖滾樂隊從未像現在這樣成功:“王子們”、“蝎子”、“小花”、“死褲”等樂隊在所有暢銷音樂排名榜上占42.1%的份額,令電影制片人十分眼紅,于是萌發了拍搖滾音樂故事片的動機。名導賴茨瞄準了從小就追求成就的“王子們”樂隊(見圖15),他們最近的一首流行歌曲從而成為現實:“我真想當一個百萬富翁……”去年10月賴茨特請他們拍攝《狼吞愛情》的音樂故事片,女主角邀請今年美國評出的20世紀性感偶像桑迪.牛頓扮演。影片描寫獄中犯人樂隊借演出之機越獄的愛情故事,結局是女主角被狼群掏心,男主角被嚇瘋。 五、利用在社會上有影響的真人真事改編電影: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去年拍攝的《丑小鴨——發明家》。它通過描寫一位叫英戈的少年從調皮到為殘疾人發明自動開啟門窗、電視的電腦操作系統“吻”的有趣故事,反映了德國家庭素質教育的成果。影片不拘泥原型,采用了夸張的喜劇手法,真實感人又引人發笑。片中男主角由長得奇丑的小影星伯利克扮演(見圖16)。 六、科幻片是好萊塢的熱門,對德國觀眾影響極大。德國也效仿其道。可惜德國的大導演都跑到好萊塢拍片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部:一是沃爾夫岡.彼得森的《爆發》,主演是美國大牌影星霍夫曼。該片描寫人類反病毒大戰,男主角用冰凍法救出女主角,最后消滅了病毒和制造病毒的敵人。此片拍于1995年,在美國引起轟動。二是1996年10月在美國公映的科幻片《獨立日》,由德籍大導演羅蘭德.埃梅里希編導。 德國國內導演也不甘示弱,他們于1999年10月開拍科教紀錄與科幻卡通相結合的新式影片《21世紀“七山”寶庫》,作為向新世紀影壇的獻禮。影片中的“七山”指七個專題:原子核、熱帶叢林、宇宙、文明、信仰、知識和幻想。此片寓教于樂,讓觀眾提高智慧并在笑聲中進入絕妙的夢境。預計2000年5月放映。 德國電影經歷了104年(1895年——1999年)的風雨歷程,從發展、興旺、衰落到崛起,21世紀能創造輝煌嗎?
|
|
 |
班級名稱 |
開班時間 |
結束時間 |
學制 |
地點 |
學費 |
優惠 |
報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