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德國戰后分裂時期的德國人幾乎都知道沃爾夫•別爾曼(Wolf Biermann)這個名字。對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人,有時真還難以用一個職業來概括他的身份。與其說他是一個詩人和歌手,不如說他是一個大眾的代言人,一個卡巴萊(Kabarett,一種融合了滑稽、歌舞和話劇等藝術元素的小品劇)演員。
沃爾夫•別爾曼出生在一個猶太血統的造船工人家里。他的父親因參加反希特勒的抵抗運動,1943在集中營里被殺害了。戰后,沃爾夫•別爾曼在漢堡念完了文科中學。由于在東德的瑪爾告特•昂內克(前東德政要的夫人)很早就認識他,故邀請他移居到東德去居住。別爾曼于是離開漢堡,在那里上了大學。他在東柏林的洪堡大學先學完了政治經濟學,然后又學了哲學和數學。
1960年沃爾夫•別爾曼認識了前東德著名的音樂家漢斯•埃斯勒(Hanns Eisler),從此走上了寫詩和作曲的生涯。很快,別爾曼在藝術方面體現了其超人的才能,獲得了公眾的認可。1961年他在東柏林成立了東柏林工人學生劇院。可是他編排的一出劇因反映了有關柏林墻修建的敏感問題而遭到了當局的禁演。1963年,還沒演過一場劇的戲院不得不因官方的政策關閉。
1964年,沃爾夫•別爾曼受到西德城市法蘭克福的邀請參演了那里舉辦的卡巴萊藝術節,并在前西德出版了他的詩集《鋼絲豎琴》(Drahtharfe)。從此之后他在德國西部名聲鵲起。1976年,他再次被邀請到西德演出,在演出期間他還參加了一些政治討論,對東德當局某些政策提出了批評。作為對此的反應,東德政府以違背了東德公民對國家的義務為理由,取締了他的國籍。為此,在東德的十三名著名作家聯名給東德當局寫了一封公開信,呼吁政府收回這一決定,可是這些作家也遭到了跟別爾曼類似的處置。于是,別爾曼在1977正式離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這次換“國籍”,標志著別爾曼告別他一生崇尚的社會主義,更準確地說,告別了當時以斯大林主義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從此,他的詩和歌曲在政治上愈加成熟。1989年12月1日,在柏林墻倒了后,他總算又能踏上前東德的土地,在萊比錫的博覽會大廳演唱了他的作品。當時,他可說是東西德兩個地區最紅的人:兩地的電視臺同時轉播了他的演出。
跟德國很多知識分子不同的是,沃爾夫•別爾曼自90年代末至今,對美國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而采取的一些軍事行動(如伊拉克戰爭)持支持的態度。他認為,如果當初德國和法國在2003年有參戰的決心的話,也許會造成伊拉克政局在戰前就能改變,這樣,此場戰爭也許還能避免。 不管沃爾夫•別爾曼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正確與否,他作為一個政治詩人,一個歌手,得到了東西部的德國人的認可。他一生中出版了難以計數的詩集和歌曲錄音,也獲得了各種各樣的獎項。2007年3月26日,他成了柏林第115個榮譽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