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表現主義畫家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巨匠之一。為了紀念他逝世70周年,法蘭克福世界文化博物館正在展示他創作生涯中鮮為人知的一面:這便是非洲藝術特別是喀麥隆藝術對其作品的影響。在這個持續到11月9日的展覽中,人們可以欣賞到這位表現主義畫家的16幅作品以及幾位非洲藝術家的15幅作品。
基希納是藝術家團體“橋社”的創始人之一,被視為德國現代藝術重要的開路先鋒之一。1905年開始,他與弗里茨•布萊爾、埃里希•黑克爾和卡爾•施密特-羅特魯夫一道試圖找到藝術表現的新途徑。橋社的成員們共同前往柏林和德累斯頓參觀民族學博物館,為自己的創作搜尋靈感。基希納本人從未到過非洲,但他收藏了一個喀麥隆的木刻原作。觀眾在法蘭克福的展覽中也可以看到這一作品。
基希納在1880年5月6日生于阿沙芬堡。英國為了紀念他而首次舉辦他的個人作品展僅僅還是5年前的事。2003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把基希納作為“最偉大的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介紹給觀眾。在那以前,他在英國并不太知名。“來自海外的靈感”在那次展覽中就已經是一個重點:特別是在20世紀的前20年,基希納和橋社的其他藝術家們推動了當時流行的對在藝術中回歸所謂原始表現方式的渴望。非洲的部落藝術和曾影響過高更的南太平洋民族藝術也成為橋社畫家們的靈感源泉。基希納本人卻一直認為其風格純屬自創,沒有受到任何流派的影響。
但基希納創作生涯里也曾有過重大變化,致使他的作品風格產生了巨變。在1911年從德累斯頓遷到柏林以后,他畫中的節奏和著色都發生了改變:作品變暗了,也更復雜了。激烈的、哥特式的線條構成了他在這一時期的風格。1913年橋社解散后,誕生了一批大畫幅的描寫柏林街景的杰作,如“波茨坦廣場”和“弗里德里希大街”。1915年,基希納自愿報名服兵役。他的生活陷入越來越大的危機。1917年,基希納在朋友的幫助下移居到瑞士的達沃斯。他認為自己在戰爭的經歷中喪失了自我。這一時期誕生的一系列自畫像記錄了他越來越強烈的絕望感,其中包括那幅著名的缺了一只手的戰士的自畫像(1915年)。
當基希納在內心的危機和矛盾中掙扎時,德國的政局變得越來越緊張。民族社會主義黨的發跡令其震驚,而這些納粹分子則將他宣布為“頹廢藝術”的代表。他們在“頹廢藝術”展上擺出了基希納的30多幅作品,使他成了展覽中的“顯要人物”。基希納比任何其他同代藝術家都更將自己視為丟勒、克拉納赫和格呂內瓦爾德的繼承者。這樣的中傷是他無法承受的。人們認為,納粹德國的局勢和對他的作品的態度是基希納在1938年自盡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