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重要的文化和經濟財富。德國電影文化只有在電影經濟正常運轉的基礎上才能生存和發展。”這是德國電影資助法里的一段文字。 根據德國政界的觀點,這一目標只有通過德國電影經濟的公共資助才能實現。除了美國的電影工業以外,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的電影經濟沒有公共資金的支持也能夠維持下去。 在德國,電影資助不僅僅指通過貸款來資助制片——只有被資助的電影獲得了盈利,才必須償還這些貸款;除此以外,電影院、國家電影發行公司、劇本作者、電影節、電影獎、電影出口公司和電影學院都能從電影資助基金中分一杯羹。 2007年德國用于電影資助的款項有大約3億零852萬歐元。這一金額是不斷變化的:如果眾多的德國影片制造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并且償還了貸款,那么就會有更多的錢用于新的電影資助。如果電影的票房收入不行,那么留給下一年的資助就沒有那么多了。 在德國,主管文化業務的權力屬于各聯邦州。也就是說從根本上來講,電影資助是各州自己的事情。但電影在德國不僅僅被視為文化財富,也是屬于國家利益的經濟財富。因此,在德國存在著國家和聯邦州一級兩方面的電影資助,后者由各州承擔。 設在柏林的電影促進署(Filmförderungsanstalt,FFA)是最重要的國家資助機構。2007年,該機構提供了將近7700萬歐元主要用于資助電影制作和其在國內的發行。也用于將德國電影投放國外市場。首先是通過參加國際電影節的方式,比如2006年和2007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各有一部德國影片獲得主要獎項。這些電影隨后在德國國內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右圖:《鐵皮鼓》,1979年,改編自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說,導演:福爾克爾-施倫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不過電影促進署的資金并非國帑:德國的電影院每賣出一張電影票都要將其收入的百分之一到三付給電影促進署,后者就用這一筆錢來資助新的電影項目。DVD和錄影帶的供應商也要將其銷售額的一小部分交給電影促進署。電影促進署還主管國內的電影統計和發行,德國的電視臺也要自愿地支付一些款項給它。 在聯邦總理府——德國政治的權力中心里還設有一個聯邦文化與媒體署專員,他的級別相當于國務部長。在這里決定其他用于資助德國電影業的國家資金的分配。聯邦文化與媒體署一共有9222萬歐元可用于這一用途。其中大部分的資金是專用的。有6000萬歐元專門用于資助國際合作電影的制作,當然,這些影片必須主要是在德國拍攝的。德國電影獎“羅拉獎”獎金近300萬歐元,就是由這一筆專款資助的。 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在本州制作,當然也是為了用他們的資助計劃吸引影視業公司到本州來,德國各聯邦州之間競爭也非常激烈。 在各州當中,毫無疑問,巴伐利亞幾十年來都是最重要的“德國電影之州”。這里不僅有全國最多的電影制作和發行公司,它還是最重要的影視技術企業的所在地,比如著名的影視器材生產商阿萊(ARRI)公司和德國最大的私立電視臺“PRO 7/SAT.1”。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近幾年來和巴伐利亞州水平相當,“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電影基金會”(Filmstiftung NRW)對地區的電影資助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達到了3469萬歐元。 巴伐利亞電影電視基金(FilmFernsehFond Bayern)與之相比投入要少得多,2007年只投入了2735萬歐元。但是巴伐利亞電影電視基金有著很好的投資眼光,善于發掘成功影片。例如獲得200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就是由其資助拍攝的。 柏林/勃蘭登堡媒體促進公司(Medienboard Berlin/Brandenburg)是柏林與其鄰州勃蘭登堡州聯合建立的。它以2975萬歐元的投資額排在了巴伐利亞的前面,在電影資助榜上列第2位。 其他的一些聯邦州也相互合作,共同以其資金爭取國內及國際影視業的青睞。由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三州建立的中部德國媒體促進公司(Mitteldeutsche Medienförderung)提供了1766萬歐元的資金。北德的兩個聯邦州漢堡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通過他們共同建立的電影資助機構“FFHH”提供1083萬歐元,而另外兩個北部的聯邦州下薩克森和不來梅則通過他們的“北部媒體”(nordmedia)提供1057萬歐元用于資助在該地區進行拍攝的電影項目。“MFG”是以梅塞德斯、保時捷和博世而聞名的巴登-符騰堡州的電影促進機構,它以847萬歐元的投資額排在了最后一名。 當然,資助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提供。如果一個電影制片人從某個州得到了資助,那他必須將其所得資助額的至少1.5倍用于該地區。這一做法的目的是:通過這些補貼幫助該地區的配件供應商以及該聯邦州的自由電影工作者,并保證一定的工作崗位。對于國家的電影資助,這一原則在聯邦范圍內同樣生效。 國家和地區的資金分配按照同樣的原則進行。資金分配委員會由制片人、電影發行公司、影院業主和其他一些影視專家組成,通常還有一些州或聯邦的高級官員也參與其中。委員會定期討論收到的資助申請——有些申請表填起來還相當的復雜。委員會首先要評審項目在藝術與經濟方面的質量以及申請人的信用度。然后按照多數原則做出決定并支付投資款項。如果受資助影片的票房及國際市場銷售收入超過了影片拍攝的支出,制片人就必須將其收入的一定的份額拿出來償還貸款或資助。如果受資助的是電影節、電影獎或者影院,那么這些補貼是根本不用償還的。(左圖:《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1979年,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盡管有這種種措施,德國電影在其國內的市場份額仍只占了大約20%。2007年德國共有1億2540萬人次觀看電影,其中70%的票房都是來自于好萊塢的電影。剩下的10%由其他國家的電影分攤。當然也不能忘了,許多德國電影不僅僅是在影院播放,也會制成DVD銷售或者在電視中播出,同樣取得了成功并贏得了大量觀眾,而這些在統計數據中是不會體現出來的。
|
|
 |
班級名稱 |
開班時間 |
結束時間 |
學制 |
地點 |
學費 |
優惠 |
報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