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是一位比較獨特的德國作家,他不像歌德那樣激情澎湃的歌頌大自然和愛情,不像席勒那樣憤世嫉俗,他也不寫托馬斯•曼的那種濃墨重彩令人眼花繚亂的大部頭。黑塞是一個生于亂世的歐洲知識分子,一個走向內心世界的孤獨者,一個能夠糅合基督、佛與道的思想者。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命一樣都是一條“走向內心的道路”。 黑塞于1877年出生于一個德國傳教士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曾長期在印度傳教,對東方文化有比較深刻的了解。黑塞14歲考入著名的馬爾布隆神學院,因為不滿那種扼殺人性的教育方式,入學不久就逃了出來,開始四處做學徒為生。在這段時間他接觸了大量亞洲古籍,中國的老子、莊子、孔子和許多古典文學作品,印度的《梨俱吠陀》、《娑魔吠陀》和《奧義書》等他都仔細的研讀過。 在清淡悠遠的莊禪思想的熏陶下,黑塞漸漸習慣于沉思冥想,形成了孤獨內向的性格,這種性格又進一步促使他向往中國古代思想家從事的內心修養之路。黑塞的一個作品集就叫做《走向內心的道路》,其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壓卷之作《悉達多》,寫的是古印度凈飯王時代一個名叫悉達多的婆羅門貴族青年的一生:錦衣玉食——游方為僧——驕奢淫逸——擺渡濟世——修道成佛。這期間經歷了種種苦修和求索,一直到他心灰意冷,準備跳河自殺的時候,他望著眼前的河水,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河水所感動,他開始懂得:“這條河流是他的,他的,一切人,是他迄至此時所看見的每一個人存在的證明,所有人都滿懷痛苦匆匆忙忙地隨著波浪和水流奔向自己的目標”。最后他完全理解了:“……當他的靈魂并不同任何一種聲音相關聯,卻讓自我融入其中時,他所聽見的一切,是整體,則統一,是因為這首由千萬種聲音組成的偉大歌曲已凝聚成一個獨一無二、無比出眾的字,它叫‘唵’,它就是完美無缺。”至此,悉達多已從河水學會了“道”,他從河水悟到萬物輾轉循環,卻又永恒不滅,即為自性之寫照,開始領悟“道”即自性,即《娑摩吠陀》所說“你的靈魂便是整個世界”。他從大自然的永恒性中體會到生命的永恒意義,他由水的“善下之”、“利萬物而不爭”和“柔之勝剛”,而下決心當一個渡船夫,以擺渡普濟眾生,甘處卑下,與世無爭。于是悉達多從婆羅門和佛陀啟程,最終結束于‘道’。 “你按照自己的探索方式尋求到你自己的道路,佛就是你自己。”這是悉達多的話,當然也是黑塞的心聲。黑塞對的佛與道的追求,對于當時成長于基督教文化背景的歐美知識分子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但是黑塞的作品在中國影響并不很大,也許是因為黑塞所竭力抵抗過的西方文明社會中物質至上的功利觀念正在中國大行其道。很多人遺忘了我們祖先的古老信仰,可是在遙遠的德國,數十年前,有個赫爾曼•黑塞把這些信仰寫進了他的清淡優美的書中,這些書值得所有追求東西方精神相通的思想者一讀。
|
|
 |
班級名稱 |
開班時間 |
結束時間 |
學制 |
地點 |
學費 |
優惠 |
報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