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青少年文學獎(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是德國每年定期頒發的青少年文學類獎項,是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兒童書及青少年文學評鑒獎項。 二次大戰后,為提升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的質量,鼓勵兒童和青少年接觸文學、探討文學,使社會大眾重視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的發展,培養兒童及青少年獨立自主的人格,促進優秀青少年圖書的寫作和出版,德國政府在1956年設立了“德國青少年圖書獎”(Deutscher Jugendbuchpreis)。聯邦政府每年會定期為獲獎的作品——包括出色的兒童讀物和青少年文學類讀物——頒獎。1981年,德國青少年圖書獎正式改名為德國青少年文學獎。 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自設立以來,其授獎內容總是不斷的變化。在獎項設立初期,1956年至1963年間,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只包括兩個主要獎項:兒童圖書獎和青少年圖書獎,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獎,但是特別獎的主題每年都會變,有時候是最佳童話書獎,有時候是最佳圖畫書獎,以及最佳通俗專業書獎等等。后來最佳圖畫書獎和最佳通俗專業書獎成為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的常設獎項。 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的評判由兩個獨立評委會完成,他們分別是由德國青少年文學協會(Arbeitskreis fuer Jugendliteratur e.V.)負責的評論家評委會(Kritikerjury)和由幾個圖書俱樂部組成的青少年評委會(Jugendjury)。前者評選出常設的四大獎項,后者會頒發“青少年評委會大獎”(Preis der Jugendjury)。得獎者除了獲得獎金外,還會獲得一個青銅雕塑。這個雕塑是以德國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家米歇爾-恩德(Michael Ende)小說中的人物默默/毛毛(Momo)為原型塑造的。每年10月初或10月中旬,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的頒獎儀式都會在法蘭克福書展上舉行。在頒獎過程中,常常也會有一個作品全集特別獎(Gesamtwerk),獎金高達1萬歐元。其它的主要獎項,包括圖畫書獎、兒童圖書獎、青少年圖書獎和最佳通俗專業書獎的獎金都是8000歐元。 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的對象不僅僅限于德國本土的作家,外來的翻譯作品在提名和獲獎圖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幾乎占據一半的比例,從中體現其重要宗旨——國際文化思想。德國戰后少兒文學的發展應該說最初是從翻譯作品開始的。其中引進最多的是來自美國、英國、瑞典、法國和荷蘭等國家的少兒圖書。2007年的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表現出了強烈的國際化趨勢,被提名和獲獎的作家來自世界各地。現在生活于澳大利亞的德國作家馬庫斯-蘇薩克(Markus Zusak)憑借其作品《小丑》(Der Joker)獲得“青少年評委會大獎”。尼古拉斯-海德巴赫(Nikolaus Heidelbach)以其《女王吉瑟拉》(Königin Gisela)獲得最佳圖畫書獎。挪威作家喬-福斯(Jon Fosse)以《姐妹》(Schwester)獲得最佳兒童書獎。比利時作家德-凡-蘭斯特(Do van Ranst)以《父親說,我們拯救生命》(Wir retten Leben, sagt mein Vater)獲得最佳青少年圖書獎。美國作家布賴恩-費斯(Brian Fies)以《母親得了癌癥》(Mutter hat Krebs)獲得最佳通俗專業書獎。2007年作品全集特別獎(Gesamtwerk)的得主是德國女作家基爾斯藤-博伊厄(Kirsten Boie)。 很多知名作家的暢銷書都曾獲得此殊榮。如于爾克-舒比格(Juerg Schubiger)的《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Als die Welt noch jung war),曾獲得1996年的最佳兒童圖書獎。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的《蘇菲的世界》(Sofies Welt)曾獲1994年最佳青少年圖書獎。 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官方網站:http://www.jugendliteratur.org/
|
|
 |
班級名稱 |
開班時間 |
結束時間 |
學制 |
地點 |
學費 |
優惠 |
報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