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戰(zhàn)的升級,東西方的對峙越來越尖銳,由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分別占領的德國柏林首當其沖。1961年8月13日,當柏林人一覺醒來時,發(fā)現(xiàn)一道40公里長的帶刺鐵絲網(wǎng)沿著蘇聯(lián)占領區(qū)界限被匆匆布下。民主德國人民議院發(fā)布命令,用鐵絲網(wǎng)封鎖西柏林,后改為混凝土墻,切斷了東西柏林間的自由往來。
柏林墻于1964年建成。1975年柏林墻的最后一次工程竣工。柏林墻全長169.5公里,其中包括水泥板墻104.5公里、水泥墻10公里、鐵絲網(wǎng)55公里。墻高約3.6米。沿墻修建了253個瞭望塔、136個碉堡、270個警犬樁、108公里長的防汽車和坦克的壕溝。此外,還有一接觸就會發(fā)出信號的鐵柵欄119.5公里和供邊防軍士兵巡邏用的巡邏道119.5公里。柏林墻設有7個過境站,供墻兩邊的人員來往之用。 柏林墻的15道防線:第零層防線: 302座了望臺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墻,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wǎng)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只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wèi)(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wǎng),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墻,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在該墻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樓、挖地道、游泳(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等方式越過柏林墻,直到柏林墻被推倒,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冷戰(zhàn)雙方也經(jīng)常在連接波茨坦與西柏林的格利尼克橋(Glienicke)上交換被俘間諜。 隨著東歐局勢的變化,冷戰(zhàn)堅冰的漸漸消解,1989年,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影響下,新上任的民德領導人克倫茨作出了突破性的決定—開放柏林墻關卡。 1989年11月9日,封閉了幾十年的柏林墻被打開,約10萬人從柏林墻的東邊涌向西邊。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開始拆除全部柏林墻,柏林墻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由于它見證了德國的分裂和統(tǒng)一,甚至成為冷戰(zhàn)的象征,每年都吸引了無數(shù)游人前往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