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大廈(Reichstag,也稱“帝國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游覽圣地。國會大廈及其由建筑大師諾曼•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設計的可登上參觀的圓形玻璃穹頂是柏林的標志性建筑。
國會大廈建于1884至1894年,是在當時的帝國國會建造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筑。這座建筑曾是德意志帝國國會和后來的魏瑪共和國國會所在地。建筑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Dem Deutschen Volke)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鑲上的。 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筑被毀,失火原因不明。這就是著名的國會縱火案。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筑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東西德合并之后,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4年至1999年,諾曼•福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游覽。整個整修耗費三億三千萬美元。1995年,整個國會大廈建筑被藝術家克里斯多(Christo)和珍妮-克勞德(Jeanne-Claude)包裹起來,成為歐洲轟動一時的包裝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