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勃蘭登堡寧靜的松林里,這個隱蔽的洞穴很容易被人忽視。一段鐵梯通往地下,剛下到隧道口打開的門前,一股陰冷的空氣就撲面而來。通道中散發出陳腐、霉爛的味道。墻壁和低矮的天花板向下滴著水滴,在凹凸不平的地板上形成小小的水洼。環顧四周,在這光線微弱的通道內,能看到地上鋪著拼花地板。
這座地下掩體位于柏林以北四十公里處,距萬特利茨(Wandlitz,勃蘭登堡州)不遠,原東德政治局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曾散住在此地的森林別墅群中。如果遭遇核彈襲擊,他們與其他四百名統一黨、政府及國家安全部成員都會撤入這座建筑之內。這座掩體呈立方體,寬49米、長65米、高24米,東德的政治精英們會在這里堅守,直至等到蘇聯老大哥的救援。 這座代號為17/5100的建筑建造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期,是當時華沙條約組織內最奢侈、也是最大的掩體。柏林墻倒塌之后,它對聯邦國防軍來說就成了無用的遺產。掩體被鎖了起來,好多年都沒人進去過。今年十月底,它將被徹底封死。在此之前,柏林掩體網絡協會(Verein Berliner Bunkernetzwerk)對這座由通道、房間和階梯構成的迷宮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登記工作,現在他們能夠提供出路線圖了。
由于主入口被掩埋,人們打通了出入隧道的墻壁,現在能夠從這個入口進入掩體。行走一段時間之后,隧道轉了彎,終結在一個墻洞前,這個洞大小剛好夠一個人鉆過去。其后是另一段通道。地板上的紅色線條指引人們穿過一扇扇厚重的門,來到裝有化學淋浴裝置的前廳,這里主要用于清除從外界進入的人身上的放射性污染。水很冷,恒定在11攝氏度。這個房間的墻壁上掛著深褐色的壁毯,其四方的形狀使人第一眼看去會以為是瓷磚。在這里,新進入者要脫去身上的衣服,以便隨后的沖洗中清除核生化的污染。浴室里掛著灰綠色的塑料淋浴簾,在所有這些鋼管、電纜和鐵門之間顯得那么不相稱。 導彈基地的謠言
沿著紅色的線條,參觀者將深入掩體的核心地帶。向前走得越遠,就越強烈的體會到被遺棄的感覺。樓梯通向地下24米處,微弱的光線照著簡陋的家具。綠色的椅子像褶子一樣靠在灰色的墻壁上,旁邊是一張寫字臺,仿佛隨時都會塌下來。紅白色的膠帶封鎖了進入通道的入口,這些通道消失在不遠處的黑暗中。坐在這里辦公的人的工作面積,肯定沒有他們曾經工作過的辦公室大。在地下幾米的深處,他們也許等待過一場戰爭的終結,在這場戰爭中,除了自己的性命,他們什么都不會剩下。
這座地下掩體的所在地是非常安靜的。附近有幾座沉靜的村莊,石子鋪成的林蔭道,開闊的原野,還有一座高爾夫球場。這是一片沒有任何戰略價值的地區,看起來這么無辜,幾乎不會有人能猜到這里會藏著一個政府的備用指揮所。為了誤導村民的好奇心,曾經在這塊地上建過一個兵營。但是事與愿違,他們的設施沒這么容易掩藏。運入工地的數量巨大的水泥會讓人覺得絕不只是一個兵營這么簡單。因此在附近的居民中長期流傳著一則謠言,說這里要建造一個導彈基地,以抵御西方的敵人。
白色霉跡構成的雪層
這一重達幾千噸的地下建筑,有一部分是靠頭頂垂下的鋼索懸掛的。工程師們設想,核彈襲擊的沖擊波會使整個掩體在地下移動40厘米左右。因此,他們將重要的機器、房間以及不可或缺的技術部門設計成懸浮的建筑群。根據他們的計算,厚達一米的天花板應能承受百萬噸的沖擊。這相當于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的五倍威力。這座掩體究竟能否承受如此巨大的能量沖擊,當然沒有人知道。
中央控制室就處在這么一個懸浮的建筑之中,進入它要先跨過幾座小橋,它們連接著支撐裝置,陡峭地通向下方。具體的深度已經很難估算出來了,兩旁是無盡的黑暗。終于進入了控制室,這是整個設施的技術心臟,中間豎著兩張金屬控制臺,上面有無數的按鈕、撥桿和開關:與掩體其他部位的單調比較起來,這里真是驚人的豐富多彩。
90年代初期,這座建筑被封閉。之后一段時間還有德國電信的工作人員進入其中拆走了電話設備,后來聯邦國防軍拆除了很多設施。然后就有了許多起盜竊案件,椅子、燈、技術裝備和水管閥門都被偷走很多。盜竊引起的水害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裱糊好的墻壁上、保健室的地毯邊上、緊急搶救室里以及掩體內居住者的私人房間里,都從接口和裂縫里長出霉斑和蘑菇。警備人員的住處也未能幸免,四間昏暗的房間,斯巴達式的吊床固定在天花板的鋼索上,每間房里橫向排列五張床、縱向三張。白色的霉跡像雪一般鋪滿了支架,一副寧靜的怪異圖像。 核戰期間能吃什么
政府高層的緊急會議室現在很難讓人覺得這里面可以召開會議。慘白的頂燈照著簡單的大廳,地上是銹褐色的地毯,墻上灰色的投影屏年久失修,搖搖欲墜。桌椅和其他設備已經被聯邦國防軍拆走了。有三扇門通向這個大廳,中間的那一扇是只給埃里希•昂納克一個人預備的,這是他在這座建筑中處于一個特殊地位的第一個標志。中間這扇門直接通往他在上一層的私人房間。與其他人員不同的是,昂納克可以將夫人一起帶入這座掩體。
對于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政治局主席來說,他的私人房間出人意料地簡樸。壁紙和銹褐色的地毯與其他樓層的相同,這些顏色顯然符合那個時代的審美要求。這兩間房間中現在只剩下一把椅子和一張硬板床。然而,這卻是這巨大的建筑內總共三百間房間中唯一看起來像房間且幾乎創造了居住條件的地方。旁邊是廚房,這是為全體人員、特別是為埃里希•昂納克準備食物的地方——當然是輪班工作制。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家青年旅館的廚房,鑲了瓷磚,鋪了地板,當年還儲存了數不勝數罐頭食品。一個腐朽的架子上,在鍋與落滿灰塵的水瓶中間,有一個空的玻璃瓶,商標被撕掉了,因此很遺憾我們看不出來在核戰時能吃些什么。
埃里希•昂納克只進過一次這座掩體。他在這兒待了15分鐘,此后就再也沒來過這里。在政府領導必須參加的無數次危機演習中,他只是讓替身去裝裝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