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位于柏林中心區,自2005年對外開放以來,前來參觀的游人便不斷增加。根據紀念碑基金會管理人員的統計,僅今年7月,參觀人數就超過了50000人,單日最高訪問人數達到了2260人,是紀念碑開放以來日參觀人數的最高峰。管理人員還介紹,截至7月,多數參觀紀念碑的游客仍為散客。預計,在德國7、8月的學校假期結束之后,團隊游客會有所增加。紀念碑服務中心目前已經接到了9、10兩個月的大量參觀報名。 該紀念碑處在德國標志性建筑——勃蘭登堡門以及著名的波茨坦廣場之間,與德國聯邦議院和總理府所在地近在咫尺。整個紀念碑群占地19073萬平方米,由地上紀念碑群和一個地下展廳組成。地上的紀念碑群由體積不一的2711塊空心水泥碑組成。所有水泥碑的長和寬均是2.38米和0.95米,但它們的高度不同:最高的水泥碑高達4.7米,重16噸,而最低的僅不到半米。在混凝土水泥紀念碑群的東南角是一個占地約800平方米的地下展覽館。這個展覽館共分4個展區,展出猶太人當年在歐洲慘遭納粹德國迫害和屠殺的歷史資料。出于悼念的意義,展覽館內列舉了當年被納粹殺害的700萬猶太人的姓名以及他們的身份。此外,還將可以追查到的部分猶太人的生平及其家庭歷史進行展示,以示紀念。收集這些猶太人的姓名在當時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除了當年納粹檔案中記錄的猶太人的姓名外,還有其他大量散失的姓名由德國民眾自愿參與收集而成。
建立這片紀念碑群的設想最早也來自德國民間。1988年,一位名為埃博哈德•耶克(Eberhard Jäckel)的歷史學家和一個名叫利婭•羅什(Lea Rosh)的女記者首先提出了在德國修建一座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提議。這一提議在德國議會經過十來年的討論,最終于1999年以絕大多數通過。2005年5月12日,紀念碑群正式落成并向公眾開放。當時的德國總統克勒、總理施羅德、聯邦議院議長蒂爾澤等政界要人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納粹大屠殺幸存者代表等1500多人出席了儀式。一個大國,在自己國家的“心臟”專門建立一片龐大的紀念碑群來悼念死于自己當年暴行下的受害者,向世人展示自己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要做到這點,需要難以估量的勇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紀念碑群的總參觀人數已經超過了八百萬人。它已經被大眾接受,成為了德國首都柏林的一部分。這將進一步讓德國人,尤其是大量在二戰后、甚至在兩德統一后出生的年輕人牢記歷史,展望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