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節并不像大多數的節日那樣固定于一天,而是一個持續兩三個月的節日,當然我們平時說的狂歡節多指的是“玫瑰星期一”這天,它是整個狂歡節的高潮。其實在德國狂歡節于每年的11月11日的11點11分拉開序幕,止于次年復活節前的第40天,被稱為一年中的第五個季節。但是狂歡節為什么和11這個數字有著不解之緣呢?
由于狂歡節本身就是德國人釋放自我的節日,這個節日的風俗特點就是要與眾不同。而11從中世紀開始就被人們看作一個奇特的數字。從宗教意義上來看,11比摩西十戒多一個數字而又比耶穌12門徒少一個數字。同時人們覺得12在傳統意義上是個“完美數字”,比如一年有12個月,一天有24個小時,是12的兩倍等等。那么11就是對完美的挑戰,放棄完美,特立獨行——這也是人們在狂歡節追求的目標。 還有一種解釋:人們試圖把狂歡節中的數字11和法國革命聯系起來。法國大革命后,萊茵河左岸的城市被法軍占領。1827年法國一位將軍送給德國狂歡節這樣一句格言:同一類人戴同一類帽。也就是說德法人民有同樣的義務也有同樣的權利。人們發現法國大革命的口號:平等、自由和博愛(法語就是egalité,liberté,fraternité)這三個詞的首字母合在一起恰恰就是德語詞11(elf),因此就把11作為狂歡節的特別數字。據說狂歡節期間的組委會“11人委員會”也是法國大革命的結果。所謂“11人委員會”就是代表民眾和民主的委員會,一般由11位男性成員組成,他們負責組織第五季節中所有的活動,比如舞會、花車游行等。在“玫瑰星期一”的大游行上,11個委員每人都會戴著一頂古怪的帽子坐在主席臺上。其實,在如今的狂歡節慶祝活動上,“11人委員會”的成員數量往往都比11個人要多,而且也不只是男性。但是本著“將古怪進行到底”的原則,“11人委員會”的名稱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