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城市主題文化為“啤酒城市主題文化”。慕尼黑可說是建筑在啤酒桶上的一座城市,它的一顰一笑都帶著巴伐利亞的風情,啤酒在慕尼黑已不是一種簡單的飲品,而成了一種城市的精神符號和精神圖騰。這一切都因為慕尼黑人將啤酒喝出了一種文化,一種啤酒大文化。
啤酒主題文化起源與演進
慕尼黑的啤酒傳統相當古老。慕尼黑在德語中的意思是僧侶之地。直到1158年才正式成為村鎮。公元725年,一位修士開始在慕尼黑種啤酒花,該地的土地和氣候條件都特別適合啤酒花的生長。當時有一位修士不敢確定喝啤酒是否違背教規,便背著一桶啤酒,翻過阿爾卑斯山,長途跋涉到羅馬請教皇定奪。那時交通不方便,等他趕到羅馬時,啤酒已經變質,酒精也揮發了。教皇覺得讓那些修士喝這種劣質飲料沒什么不好,特許慕尼黑的教會人士可以喝啤酒。這個教區的人從此都以開懷暢飲啤酒為樂。
慕尼黑最古老的啤酒廠早期是一家修道院,即圣徒科比尼安和12個同伴在當地內爾山建立了一座本篤修道院,為魏恩斯特凡的啤酒釀造藝術奠定了基礎。修道院后來成為魏恩斯特凡修道院啤酒廠。1803年修道院變世俗化成為國家財產。現在,巴伐利亞魏恩斯特凡國立啤酒廠被視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廠,釀造的啤酒有黑白艾克斯潑特啤酒、三月啤酒、烈性黑啤酒、比爾森啤酒、勞爾啤酒以及清涼麥芽啤酒。
1589年,威廉公爵五世在慕尼黑創建皇家啤酒廠霍夫勃羅豪斯啤酒店,專門負責為宮廷釀造高檔啤酒。這促進了慕尼黑釀造技藝向高端水平發展,成為慕尼黑啤酒發展歷程中的一座紀念碑。慕尼黑人都以自己的啤酒文化的精粹而自豪,1516年,巴伐利亞公爵威廉四世為了保持啤酒質量,編纂了一部嚴苛的法典《精純戒律》。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食品法律文獻。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和電子技術的應用,啤酒的配制、釀造、貯存、運輸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這使啤酒的品質更加穩定,品種更加多樣。
當慕尼黑啤酒成為當地的代表性產業之后,它便開始吸引全歐洲的資源向其積聚。歐洲最好的釀酒師開始像慕尼黑流動,最好的大麥品種在慕尼黑得到改良,各國的著名酒商匯聚慕尼黑,慕尼黑人也開始形成自己的啤酒文化,擁有聞名世界的啤酒品牌,一座座大釀造廠拔地而起,終于成為名副其實的啤酒城。
啤酒主題文化彰顯
一個人口100萬的慕尼黑,就有3000多個每天都座無虛席的啤酒館。說“啤酒是慕尼黑人的液體面包”一點都不過分。很多德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喝白水,除了早上的牛奶,中午的咖啡,不少人把啤酒當水喝。平均下來,每個慕尼黑人一年要消費掉大約150公斤啤酒,相當于男女老少每人每天喝掉一瓶啤酒。
慕尼黑市正式注冊的傳統啤酒花園有29家,很多餐廳有露天啤酒園。最大的啤酒花園是Hirschgarten,有8500個座位。啤酒節期間,瑪麗亞中心廣場的啤酒帳篷,是慕尼黑啤酒節獨特的風景線,每一座都可以容納6000人一起開懷暢飲。
德國每年生產的啤酒在歐洲位居第一,在世界范圍內僅僅落后于美國。在德國,有近4.1萬人從事著相關產業。由于啤酒業大量消耗了大麥等農作物,因此啤酒業帶動了農業的發展。而酒商們每年大量購進機器或修建廠房,這使得建筑業和機械工業也繁榮起來了。每年,德國的運輸公司都可以從啤酒商那里獲得不菲的收入,而包裝業也因啤酒業而興盛。
在慕尼黑的工業中,啤酒業位列第一。同時,慕尼黑也是啤酒和啤酒原料的進出口大國。難怪有人戲謔地說,啤酒支撐著這個城市的經濟命脈。在慕尼黑,光是不同品牌的啤酒就有數千種,整個城市都因為盛產啤酒而馳名。慕尼黑的小麥白啤酒以其獨特的口味,更是成了城市的象征之一。
慕尼黑的啤酒城市主題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啤酒產業與教育和科研的結合。世界上最早開設啤酒釀造專業的學校就是慕尼黑的施萊斯海姆農業中心學校。1895年,該學校成為擁有啤酒釀造技術試驗室的學院,并在1919年成為農業與啤酒釀造高等學院。現在,魏恩斯特凡營養學、農業規劃與環境科學中心屬于慕尼黑工業大學。魏恩斯特凡成為德國與全世界的啤酒釀造工藝學中心由來已久。啤酒釀造研究所每年舉辦一次國際性技術研討講座。魏恩斯特凡如今被視為啤酒文化的哈佛。
啤酒廠與科學中心合作是魏恩斯特凡的傳統。現在的啤酒宗師名叫維爾納巴克。他在工業大學的釀造系釀造工藝學部門擔任教授職位和從事研究和教學。他和他的團隊與距離僅數百米、座落在山上的巴伐利亞國立啤酒廠是緊密的合作關系。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提高效率、保證質量和繼續發展啤酒釀造技術。
啤酒主題文化升華
慕尼黑啤酒節可以追溯到1810年。作為有著近200年歷史的民間節日,慕尼黑啤酒節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亞的民間風俗,包括傳統的民族音樂和民族服飾、當地的特色食品、最大可容納萬人的啤酒大棚、巴伐利亞人的熱情好客等等,共同烘托出一個讓人釋放熱情的磁場。
慕尼黑啤酒節只出售優質的慕尼黑本地啤酒,德國其他地方的啤酒,甚至慕尼黑之外的巴伐利亞本地啤酒都沒有機會露臉,外國的牌子更談不上。慕尼黑啤酒節之所以200年來經久不衰,正是源于它的城市主題文化的特質力量。
這場全球最大的節慶活動,每年都吸引了超過700萬名的觀光客,平均每次節日吃掉50萬條香腸、60萬只烤雞并喝掉足足900萬公升的啤酒!據統計,啤酒節每年可以為慕尼黑帶來將近13億歐元的收入。在啤酒節上端啤酒的女招待,在啤酒節期間也能掙5000至6000歐元。
成功的城市文化活動是21世紀眼球經濟時代的發動機,慕尼黑啤酒節成為慕尼黑城市主題文化的外在表現,在延續了175屆的今天仍然有超高速的經濟魔力。慕尼黑啤酒節,讓全世界感染了它的豪邁極致的狂歡氣氛的同時,也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城市主題文化的光輝殿堂。
啤酒主題文化解密
我們知道世界規模最大的狂歡節是慕尼黑啤酒節,但也許慕尼黑從一開始并沒有人會知道在歡飲之余,在這巨大的啤酒泡沫中正在孕育著什么。事實告訴我們,慕尼黑啤酒節在城市主題文化的大道中悄悄地運行,探尋著這個城市走向財富的寶藏。
城市經濟一旦搭上了城市主題文化的快車,就會產生經濟能量的核爆。它演繹了文化和經濟的融合所達到的輝煌,也為我們提示了城市節慶需要的主題不是拿來就可以運作的,它必須和城市的文化主脈相結合,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夠展示它的非凡魅力。
多少年來,世界各地都在舉辦啤酒節,各個國家和城市可以克隆和仿制千姿百態的啤酒節,但永遠克隆不出慕尼黑啤酒節那種無以復加的激情和狂歡。因為,慕尼黑形成了以啤酒為主題的城市主題文化。這種城市主題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原創性、特質性、系統性的特點。 目前中國的城市并不缺乏特色產業,也不是在經濟發展程度上存在不可逾越的差距,卻始終沒有出現世界級的名牌城市,就是沒有把城市特色上升到城市主題文化的高度,沒有把城市的產業特質、文化特質用城市主題文化的系統重新規劃與整理。這就制約了城市向更高層次的形態邁進。反觀慕尼黑把啤酒上升為城市的主題文化,把啤酒主題文化固化為慕尼黑啤酒節,最終以其獨特的魅力成就了不朽的輝煌,塑造了直到今天引以為傲的啤酒之都,這一歷史演進的過程與對城市主題文化的塑造與規劃,值得我國今天的城市認真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