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德累斯頓曾長期作為薩克森王國都城,一直以其璀璨的歷史和文化享譽歐洲,被譽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而今與其文化藝術地位齊頭并進的是經濟上的騰飛。據統計,從2002到2007年德累斯頓的發展速度排名全德第一,成為德國最具有經濟活力的大都市之一。
東部的崛起 德國的東部正在逐步崛起——最新出爐的城市排行榜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不僅僅是德累斯頓,其他幾個新聯邦州的大城市也有不俗表現,以致有媒體使用了“東部在迎頭趕上”的標題。評估機構根據得到的數據分析說,東部這幾個大都市的發展主要得益于較有吸引力的勞動力價格和較高的投資率,因而贏得了很強的經濟競爭力。德累斯頓在東部城市中首當其沖,排進了全德綜合榜的前十名。 本次排名共有五十個德國大城市參與評選。在綜合排名榜上,慕尼黑再一次以132.5的評分榮登榜首,緊隨其后的是明斯特、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卡爾斯魯爾和杜塞爾多夫,而德累斯頓排在第九位,是德國東部城市中最高的。全德國范圍內排在46至49名的是烏珀塔爾(Wuppertal)、呂貝克(Lübeck)、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和亞琛。首都柏林以總分76.6排到了最后一名。 排名如何計算 承擔這次調查工作的是位于科隆的新社會市場經濟顧問公司(簡稱為INSM),委托人是德國經濟周刊,該公司已經是第五次參與這項調查。評估指標共有104項,從各個方面對50個大城市的經濟和結構進行評估。其中最重要的評價指標是經濟容量、勞動力收入和投資規模。評選結果反映出哪里有最好的經濟和就業環境,哪里的勞動力市場最有吸引力以及哪里的居民擁有最好的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等。 綜合排名由兩部分組成:(發展)水平排名和(發展)活力排名,兩項分數相加得到最后的綜合排名分。前者主要考量2007年該城市的(經濟)絕對值,比如購買力、勞動力就業、經濟環境友好度、高級專業人士的數量以及每一個居民的債務等因素。而(發展)活力排名則根據2002年到2007年的評價指標變化情況得出。 根據研究者的報告,最領先的十個城市和經濟結構最弱的十個城市之間的差距正在減小。在經濟實力上后者比前者僅落后5.6個百分點,但收入方面的差距幾乎沒怎么變化。 此外,受教育程度對城市的質量也有影響。十強城市的教育指標明顯高于排名墊底的十個城市。 德累斯頓脫穎而出 “東部城市經濟發展更有活力,它們迎頭趕上的趨勢十分明顯。”此次調查的委托方經濟周刊的代理主編米歇爾•因納克(Michael Inacker)先生這樣評價東部城市。他還認為,東部大城市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勞動力價格優勢和較高的投資率的綜合:“首先,德累斯頓和萊比錫通過較高的經濟增長創造了就業崗位,并改善了社會結構。開姆尼茨(Chemnitz)在總的榜單中上升到14位,它的幸福指數明顯更高了。” 德累斯頓在過去的2002-2007年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其活力排名在全德國位居首位。在活力指標中,它的勞動力收入水平五年間增長了8.7%,而五十個城市的平均值為4.7%;而且,它的人口數量上升了8.5%,得到社會保障的就業者數量也上升了2.6%,這與五十個城市平均下降了1.1%相比無疑優勢明顯。
德累斯頓的歷史和今天 在歷史上,德累斯頓的經濟在德國城市中曾經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前東德時期,為避免被國有化,許多著名企業如德累斯頓銀行等紛紛遷離這里,城市的經濟增長遠遠慢于當時的西德城市。兩德重新統一以后,面對西德企業的有力競爭和自由市場競爭機制,德累斯頓的生產企業幾乎陷于崩潰。痛定思痛,德累斯頓重新建立了全新的法律和流通體系,引進西德資金重建了基礎設施,其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并再度成為德國東部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 目前德累斯頓的支柱產業有半導體工業、制藥業和傳統的機械與電機工業。半導體工業涵蓋電子和微電子領域,擁有近800家企業,是歐洲最大的微電子技術中心。而機械和電機工業企業則主要有大眾汽車、空中客車公司易北河飛機廠、西門子和林德集團等著名企業。當然,豐富的旅游資源也是德累斯頓的另一個主要收入來源。 德累斯頓的發展前景同樣令人期待,因為這里的研發力量引人矚目。據統計,這里超過20%的雇員擁有高等教育文憑,德累斯頓大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學之一。擁有眾多的科學研究中心和科研人員的德累斯頓也因此被譽為“德國硅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