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在德國的藝術界興起了一場“青年風格”運動,所謂青年風格是指一方面強調裝飾,(如經常在建筑物正面裝飾以弧線或者花朵圖案),另一方面反對機械風格和大工業時代千篇一律的廉價藝術品的藝術風潮。在整個威廉時代,德國建筑藝術受限頗多。威廉認為:不管哪種藝術,只要違背他的規定,超出他劃定的界限,就不再是藝術。但是藝術家們也并沒有就此止步,甚至首都柏林成為青年風格派裝飾藝術的中心,“天高皇帝遠”的德意志帝國東亞的殖民地青島,更是無拘無束,將此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 漫步青島老市區,隨處可見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梁實秋先生筆下的“紅瓦綠樹藍天”更成了青島最佳的寫照。歷經百年歲月滄桑,這些老房子今天仍基本保存完好,成為了青島歷史的見證。1897年起德國人開始營建青島港,直到1914年一戰戰敗,這段時間正是青年風格派在德國以及歐洲的鼎盛時期。青島至今仍存有德國風格的建筑三百六十余座,其中不乏青年派風格的作品,今天它們已經成為青島的標志性建筑,吸引著無數建筑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亨利王子飯店音樂廳 說起青島的青年派風格建筑就不能不提到德國建筑師庫爾特•羅克格(Curt Rothkegel)。這位建筑師以設計青島亨利王子飯店音樂廳而一舉成名。音樂廳的建造時間比飯店晚很多年,較之亨利王子飯店,這座立面以拜占庭式連續拱狀檐口形成的音樂廳從外觀看上去更具魅力。音樂廳的成功設計顯然給羅克格帶來了好運,他很快成為受中國人信賴的優秀建筑師。1908年,中國政府委托其在廈門設計了美國海軍招待所。1910年,他再次受聘,在北京設計了國會大廈和臨時國會大廈,同時為海軍大臣載洵設計了一幢西式別墅并幫助規劃籌建海軍部大樓。羅克格設計的亨利王子飯店音樂廳之后又被稱為大影戲院。據說這是青島最早的電影院。
青島基督教堂 青島另外一大景點基督教堂也出自羅克格的手筆。基督教堂坐落于江蘇路15號,東鄰風景秀麗的信號山公園,從政協禮堂沿沂水路東行不遠,即可見到一座綠色尖頂的石砌建筑物莊嚴地聳立于綠樹覆蓋的巖丘之上。遠遠望去,綠頂黃墻掩映于遠山近樹之中,拾級而上,凝重粗曠的花崗巖墻壁,半圓拱形花崗巖窗框,陡斜的紅色屋頂以及綠色尖頂的鐘樓便映入眼簾。教堂內部的廳堂高18米,裝飾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給人以莊嚴肅穆的神圣之感。鐘樓高近四十米,登樓可俯瞰整個島城,海天秀色一覽無余。
德國藥房市南區廣西路33號 青年風格派建筑的又一代表作坐落于市南區廣西路33號,始建于1905年,最初是德國藥房,至今在老虎窗上方墻面仍依稀可辨一根纏著蛇的圓杖。蛇杖在德國一直是通用的藥房標志。該建筑立面為紅色墻體,間以清水粉墻和彩色方形墻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采用的拱形與曲線顯示出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征。花崗巖裝飾的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的暗紅色曲墻磚上由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采光的豎窗支起蒙莎頂,構成了第四層空間。幾經易主,從藥房到橡樹飯店,解放后一度成為一輕局辦公樓,現為紅房子餐廳,百年老屋必定暗藏了許多故事。
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青島的老建筑則是一曲交響樂。它賦予青島濃厚的藝術氣息,承載著青島的歷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保存完好的老房子,這個不過百年的年輕城市里才處處見歷史,處處有回憶。
你不懂得當日青島的光輝或者苦難,也不能一一通曉每座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可是你會不由自主地為建筑本身的美所折服。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大家都在盡心盡力的愛護和修復這些上個世紀初的遺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