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德國作家克林格1776年寫出他的劇本《狂飆突進》時,大概不會想到,德國文學史上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日后會以他的劇本來命名。實際上狂飆突進運動早在1767年就已初見端倪,當時,德國的一批年輕知識分子在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的影響下,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要求個性解放,建立合乎自然的社會秩序。60年代中期赫爾德的《論現代文學片斷》等一系列論著以及對于民間文學的發掘和研究,為這場運動作了思想準備。這些年輕作家除標新立異崇尚天才以外,還接過盧梭“返回自然”的口號,提倡投入自然的懷抱,對民間文學表現了特別的偏好。 青年歌德和席勒是這場運動的中堅力量。1770年歌德與赫爾德相遇,赫爾德給年輕的歌德打開了一道由自然詩、莎士比亞、以莪相為代表的蘇格蘭民歌和荷馬史詩所組成的詩歌世界之門。從此歌德擺脫了平庸乏味的洛可可詩風,走上了樸質清新的創作風格。“自然之子”歌德開始一面收集民謠,一面創作民謠體的詩歌,留下了許多贊美大自然、謳歌愛情與友誼的優美的抒情詩,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等。另外一部帶有強烈的反抗意識的長詩《普羅米修斯》也是歌德狂飆突進時期的代表作。 全才歌德的創作領域當然不僅局限于詩歌。在戲劇和小說創作上他也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鐵手騎士葛茨·封·伯利欣根》是歌德早年完成的重要劇作。這部歷史悲劇以其鮮明的時代色彩,宏偉真實的場面,一反成規的結構和自然有力的語言打破了長期籠罩德國劇壇和文壇的沉悶,驚醒了生活在平庸狹隘的社會環境中昏昏欲睡的德國民眾。中篇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書寫了愛情的苦悶與社會的壓抑,引發了一場“維特熱”。小說中描寫田園風光和淳樸生活令人耳目一新,維特的熾烈的愛情更是動人心弦。 德國文學史上唯一能夠與歌德相提并論的席勒也是狂飆突進運動中的一員干將。歌德和赫爾德屬于斯特拉斯堡派,而席勒則屬于南德派。在狂飆突進精神的影響下青年席勒寫出了其成名作《強盜》和《陰謀與愛情》,確立了他反對等級制度、爭取自由和呼喚民族覺醒的創作道路。《強盜》講述了一個遭遇社會不公和個人不幸的正直青年,最終走上暴力反抗道路的故事。《強盜》第二版的扉頁上,席勒寫出了“打倒暴紂者”的口號,并且引用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特的話:“藥不能醫者,以鐵治之;鐵不能治者,以火治之”,表現出了強烈的戰斗熱情。《陰謀與愛情》反映了德國市民階級的覺醒,女主人公露伊斯代表了當時反對等級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德國進步青年。她高呼出時代的心聲:“等級的限制都要倒塌,階級可恨的皮殼都要破裂!人就是人!” 80年代以后,投身于狂飚突進運動的眾多青年作家或退隱,或思想上日趨成熟和冷靜,創作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他們不再一味聽憑感情的宣泄,而是以希臘羅馬藝術為榜樣,追求寧靜純樸之美,主張感情與理智、理想與現實、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狂飆突進運動的巨浪漸息,“天才時代”宣告結束了,德國文學史上走進了更加輝煌的古典時代。 然而狂飆突進的影響并沒有停息。133年后,它跨越了時代與國界,點燃了中國青年的熱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五四青年們從狂飆突進時期牢籠中的德國青年身上找到了共鳴。充分汲取了以青年歌德和席勒為代表的狂飆突進精神,他們要求破壞一切,創造一切,追求精神自由,個性解放。《少年維特的煩惱》,《陰謀與愛情》對于苦悶的中國青年而言不啻是一道驚雷。長期被壓抑的思想界一旦覺醒便勢如火山噴發。五四運動最終對中國的近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
 |
班級名稱 |
開班時間 |
結束時間 |
學制 |
地點 |
學費 |
優惠 |
報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