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一年后隨全家遷居慕尼黑。而后又遷居到意大利和瑞士。愛因斯坦的父親平靜、溫順,愛好文學和數學。母親個性較強,喜愛音樂。愛因斯坦從六歲起學小提琴,從此小提琴成為他的終生伴侶。1903年,愛因斯坦與大學同學米列娃•瑪麗克(Mileva Marić)結婚。1904年5月14日,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漢斯(Hans Albert)出生。1910年7月28日,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愛德華(Eduard)出生。1914年全家遷往柏林,他與米列娃分居。1919年與米列娃離婚,并在同年與埃爾莎(Elsa Löwenthal)結婚,后者于1936年去世。第一個兒子——漢斯•阿爾伯特——出生。904年 5月1
學習生涯:1886年,愛因斯坦進入慕尼黑公立中學。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1889年,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愛因斯坦開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1891年,愛因斯坦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學,并開始自學高等數學。1892年,他開始讀康德的著作并于1895年自學完微積分。1896年,在瑞士阿勞獲得中學畢業證書。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和數學。1901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于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
工作生涯:1901年愛因斯坦取得瑞士國籍。由于沒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師職位,他不得不接受了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一份做審查員的臨時工作,而后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愛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的編外講師。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回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并重新獲得德國公民的身份,直到1933年。1920年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1933年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的教授,并于1940年取得了美國國籍,1945年愛因斯坦從大學退休。
研究成果及學術論文:在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光量子》、《布朗運動》和《狹義相對論》),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于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證實。1916年他預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成為激光的理論基礎。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還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并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晚年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投入了公開和地下的反戰活動。二戰戰后,他又為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法西斯化,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5年4月,彌留之際的愛因斯坦簽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吁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