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國宰相(1871~1890)。執政期間采取“鐵血政策”,故又有鐵血宰相之稱。
成長環境:俾斯麥于1815年4月1日在距柏林西部100公里,易北河畔的奧森小鎮出生。其家族是傳統的大容克地主,擁有可觀土地和莊園。俾斯麥的母親出身資產階級家庭,在城市中長大,所以思想較為開放,不像其父那樣守舊。俾斯麥的母親共生了6個孩子,其中三個不幸夭折,剩下比俾斯麥年長5歲的哥哥、俾斯麥及一個妹妹。父母親對俾斯麥的期望截然不同。父親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出色的軍人,為國家效忠。但是母親則期望兒子成為一位政治家,出人頭地。他2歲時隨父親移居其尼普甫霍夫莊園,在那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學習生涯:8歲時,俾斯麥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在中學時期,除了英語、法語外,還掌握了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他對希臘、古羅馬、德意志及英國的歷史尤其感興趣。俾斯麥時17歲時開始在歌廷根和柏林大學攻讀法學。在學習期間,他逐漸形成極端保皇的立場、以及桀驁不馴,急躁火爆的脾氣。其間,他曾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斗。 政治生涯:俾斯麥于1845年任薩克森省議會議員,1847年任普魯士聯邦議會議員。德國1848年革命時期,俾斯麥在議會上聲稱要武力鎮壓革命。1851年任普魯士聯邦議會駐法蘭克福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后改任駐法大使,了解到東西強鄰阻止德意志統一的圖謀,確信必須以武力統一德意志。1862年9月,被普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10月8日又被任為外交大臣。俾斯麥執政后,進行大規模軍事改革。宣稱“德意志的未來不在于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于強權”,推行“鐵血政策”,主張通過戰爭,“自上而下”實現德意志統一。在1864年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他靈活運用策略各個擊破對手,建立起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865年晉封為伯爵,1871年兼任帝國宰相,并晉封為親王。威廉二世上臺后,二人發生嚴重沖突。俾斯麥于1890年被迫辭職。俾斯麥下臺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后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1898年7月30日去世。 個人成就:德國結束數百年分裂混亂的局面、走向統一,俾斯麥功不可沒。比起德意志戰爭中俾斯麥所體現的“鐵血”作風,他維護社會平等,扶助勞工階級的政治成就卻往往為人所忽視,俾斯麥相信,建立由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組成的法律體系,能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并能穩定工人階級。他倡導醫療保險由資方和勞方共同支付,工商保險則由資方獨自承擔,這一度引起了工業界的強烈反彈。正是這位“鐵血宰相”推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社會保障制度,成為現代國家的基礎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