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的作者。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于德國萊茵州特利爾城。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律師,馬克思活躍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犀利的口才,很大稱度上都得益于父親的教育。馬克思的家庭較為富裕,并富有文化氣氛。他的母親是荷蘭人罕麗達•普勒斯堡,賢淑善良,善于持家,對馬克思父親的工作幫助很大。1843年5月,馬克思與他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之后他們生了6個孩子。1857年到1961年期間,由于經濟窘迫,沒錢看醫生,他失去了三個孩子。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善于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中學畢業時他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說,一個人只有立志為人類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1835年10月,他進波恩大學攻讀法學,一年后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他起初研究法學,后來主要研究歷史和哲學。1837年起研究黑格爾哲學。1841年,他結束大學生活,獲哲學博土學位。 馬克思在完成博土論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學講授哲學,但因普魯士政府加緊對知識分子的管制,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于是他轉向政治。1842年初,他寫了第—篇政論文章《評普魯土的書報檢查令》。同年5月,他開始為自由主義反對派創辦的《萊茵報》撰稿,10月擔任了該報的主編。此后《萊茵報》遭到政府查封,馬克思退出編輯部。1843年5月結婚后,開始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性研究,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1843年10月馬克思遷居巴黎,籌備出版《德法年鑒》雜志。1844年在《德法年鑒》上發表《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提出了階級斗爭和武裝革命的思想。他同法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和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建立了密切聯系,還結識了流亡在法國的各國革命家。巴黎的生活促進了他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 1844年8月,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從英國曼徹斯特來到巴黎,會見馬克思。從此開始他們的合作。他們合作寫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簡稱《神圣家族》)。 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同年春天,恩格斯也到了那里。他們在這里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6年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接著又在巴黎、漢堡、萊比錫等地建立了同樣的組織。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共產主義者同盟布魯塞爾區部領導人。同年11月,他和恩格斯受大會委托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宣言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 1848年4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國一起創辦了《新萊茵報》。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1870年10月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許多國家驅逐,馬克思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去世,葬于海德公園內。3月17日,在海格特公墓舉行的葬儀上,思格斯發表講話,指出這位科學巨匠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資本論》后兩卷為恩格斯整理馬克思的遺稿后出版,分別在1885年、1894年相繼出版。馬克思在德國特里爾的故居,現在是馬克思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