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卡爾-馬利亞-弗里德里希-歐尼斯特-馮-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是著名德國作曲家和鋼琴家。韋伯于1786年11月18日出生于德國奧伊廷(Eutin),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母親是一名歌手,父親是巡回劇團的經理。韋伯隨父親在各地旅行的時候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并接觸到很多民間音樂,這成為他后來歌劇創作的靈感源泉。10歲時他跟隨海頓的弟弟米夏埃爾•海頓(Michael Haydn)學習作曲,1798年去慕尼黑深造,之后定居維也納。從1804年開始,先后在布雷斯勞、布拉格和德雷斯頓等地擔任指揮。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頓,并與一名女歌唱家結婚。1824年為英國科文特加登劇院寫作《奧伯龍》(Oberon),兩年后首演時親往倫敦指揮,但長途旅行的勞累讓他身染重病,最終于首演兩個月后客死異鄉。
作品:韋伯早期創作的歌劇作品,如《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Peter Schmoll und seine Nachbarn)和《西爾瓦納》(Silvana)等,已孕育著浪漫主義傾向。在他的10部歌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彈射手》(Der Freischuetz)以從未有過的浪漫主義氣質和民族風格,為歌劇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在1823年創作的《歐麗安特》(Euryanthe)中,他又進行了新的嘗試,豐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劇中的功能,改說白為朗誦調,對突破關閉式分曲結構作了探索,配器及和聲運用也有進一步發展。但這部歌劇在題材方面沒能擺脫騎士傳奇的神秘色彩,音樂也缺乏個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他的最后一部歌劇《奧伯龍》是1826年應英國科文特花園歌劇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其序曲成為后來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韋伯還作有不少戲劇音樂、器樂和聲樂作品,其中協奏曲占有一定地位。他為鋼琴和樂隊而作的小協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點的新型協奏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和單簧管協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樣富有浪漫氣息。他的鋼琴曲《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具有一種華麗的技巧和管弦樂效果,曾兩次被改編為管弦樂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韋伯還寫了不少音樂評論文章,其中較重要的是帶有自傳性的小說《音樂家的生活》。他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輩,在創作、演出、指揮和社會活動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努力,為新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開辟了道路。
評價:韋伯是介于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間的承前啟后的音樂家,但總的來說,他的作品風格依然明顯偏向古典主義。前蘇聯著名音樂評論家鮑里斯-阿薩菲耶夫(Boris Asafyev)認為:“韋伯的創作中,屬七和弦顯然過多,這種和弦適應一切的能力,使韋伯那充滿詩意的浪漫主義寶貴種子的萌發受到了抑制!
但韋伯的音樂為浪漫派開創了道路,瓦格納(Richard Wagner)稱韋伯為“德國作曲家中最具德國特色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