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幾十年以來大批移民來到德國,給德國社會帶來了較大變化。由于自身文化與德國文化的差異,他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上就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隨之就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問題。為了應對這種新情況,德國聯邦政府頒布了《移民法》(Zuwanderungsgesetz),該法令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2006年7月14日聯邦總理默克爾女士提出了一項國家移民融入計劃(der Nationale Integrationsplan)。除了政府的努力外,各州、地區等也推出了自己的措施促進移民融入德國社會,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 移民家庭的青少年應該成為社會關心的重點對象,因為他們跟自己的長輩不一樣,是在德國出生長大的。他們未來的生活中心也是在德國。他們應該在德國謀生和發展,并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這些有著移民背景的孩子們由于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對新的環境產生陌生感,造成孤獨心理,這種心理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甚至會使他們走向犯罪。因而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對青少年移民的文化融入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讓他們盡快適應德國生活,融入德國社會。 位于德國首都柏林的呂特利中學就為青少年移民融合做出了典范。該校位于阿拉伯和土耳其移民眾多的新科爾恩地區,學校中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非德國籍家庭。不到兩年前,柏林的呂特利學校在整個德國成為教室里和校園中暴力泛濫和混亂不堪的象征。現在這個學校卻完成了一場徹底的轉變。 該校所在市區的區長海因茨•布施考夫斯基將2008年1月30日啟用的“呂特利校區”稱作“融合的典范”。這是一個由若干處于社會熱點地區的學校組成的聯盟,共有850名學生。該項目的監護人、已故前聯邦總統約翰內斯•勞的夫人克里斯蒂娜•勞為這個重新恢復了和平的地方“充滿嶄新的活力”而感到欣慰。 2005年秋冬和2006年春季中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該校大部分的教師們為了能立即將隨時都會出現的緊急情況通知警方或者向其他教師求援,只有攜帶手機才敢授課。學生們為所欲為,無視紀律的情況普遍存在。許多教師干脆長期稱病請假。在一封引起轟動的“告急信”中,教師們承認他們針對這種狀況已無計可施。呂特利學校一夜之間登上了報刊的頭版和專欄,甚至成為一場議會辯論的題目。 而今天,該校的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們設計的“呂特利裝”成了這些活躍的青少年們的時尚標志并受到關注。學校里涌現出大量新的體育、文化和音樂活動小組。呂特利學校的學生們曾挺身而出,使一個遇到暴力搶劫的受害者沒有遭到更大的傷害。他們也因為這一勇敢的舉動受到表彰。 學校里發生的轉變是深刻的。以前處于一片混亂的狀態時,幾乎是人人為敵。而現在的銘言則是“相處與共”。這一新理念在政治上的表現主要是2008/09學年在“呂特利校區”內啟用的聯合中學。整合在“一平方公里教育”項目中的設施除多所學校以外,還有幼兒園、社教中心、青少年俱樂部、業余大學及政府機關負責兒童和青年工作的部門。“我們要通過呂特利街這一具體的范例表明:在我們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重要的,”項目的監護人勞女士說,“我為此感到振奮”。 柏林州教育部部長約爾根•策爾納將這一項目稱為“具有教育功能的社會空間”。學生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多樣性被看作能夠帶來機會的一種優勢。未來的聯合中學將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來自非德國家庭。布施考夫斯基認為:“社會下層就像是一個輪子,按照似乎是自然法則一樣的規律不停地進行自我更新。而建立呂特利校區這一模式正是要打破這樣一個規律”。它不僅改變了新克爾恩城區問題成堆的形象,同時使一個“現代的多種文化并存的模范城區”脫穎而出。
|
|
 |
班級名稱 |
開班時間 |
結束時間 |
學制 |
地點 |
學費 |
優惠 |
報名 |
|
|
|
Error:The NodeID 615 you have set does not ex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