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德國人不懂吃,也不全對?纯此麄儗μJ筍的態度,倒也有老饕一派的風格。
三個月的時鮮貨
據說德國人最愛的蔬菜就是蘆筍。蘆筍嬌貴得很,即使是普遍使用溫室的今天,蘆筍仍執著地堅持“季節原則”,只在春天露面。德國市場上的蘆筍,四成是本地出產的,其余的從法國和西班牙進口。本地蘆筍每年四月中下旬才上市,根據風俗最遲到六月二十四日結束。進口的蘆筍雖然三月份就買得到,但五月初就過季了。所以,蘆筍的季節前前后后不過三個月。抱怨一番之后,也有值得慶幸的地方 -- 畢竟過去只有顯貴們才有機會嘗到蘆筍的美味。
過去在國內見到的蘆筍是綠色的,到德國才知道還有白色蘆筍。事實上,德國人更喜歡吃白色蘆筍。顏色的不同其實是種植方法導致的,綠色的長在地面上,見得到陽光,白色的則是埋在沙里長成的。所以,綠色蘆筍清香味十足,而白色蘆筍的味道則更細膩。還有一種蘆筍,基本上是白色的,只在頭部有一些淺紫色,這個品種德國沒有,通常是法國進口的。
據說蘆筍特別是白色蘆筍)的種植和采摘需要特別的細致和耐心,一碴兒蘆筍可以種十年,頭兩年卻只是付出,毫無收獲;等到第三個年頭也只能有一半的收成。所以,除了季節短,價格也比一般的蔬菜貴些。德國人愛蘆筍愛到為它準備了成套的用具,從削皮的刀,專門的鍋、盤,到捆蘆筍的繩子,用來把蘆筍從鍋里夾出來的夾子,瀝水的架子,典型的愛屋及烏 – 有時覺得日本可笑,喝一口閑茶卻偏要折騰出來個茶道,沒想到,德國人居然也愛折騰。其實,想品嘗一下蘆筍的新鮮美味,完全沒必要那么復雜,蘆筍的烹調也很簡單。
吃蘆筍講究的人,一定要吃當天采的。很多德國人為了晚餐吃上蘆筍,都是下午開車直接到田里去買。不過,我們似乎沒什么必要那么講究,超市里的也不錯,挑的時候細心點就是了。買蘆筍的時候,應該挑筆直粗壯的,按照商家的標準,12-22厘米長,直徑至少達到1厘米的蘆筍是最好的。買回蘆筍以后,最重要的是不能因為價格高就不下狠手削皮除根。白色蘆筍的皮是苦的,必須從頭到尾都得削干凈,綠色蘆筍下半部份的皮也最好削掉,根部兩三厘米發硬的部份也不能要。收拾干凈的蘆筍大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看了實實讓人心疼,但下不了這個狠心,就非但嘗不出蘆筍清甜細嫩的美味,反而滿嘴嚼不動的苦皮。
黃油煮蘆筍
蘆筍最經典、最傳統的做法是煮。先在一個較大的鍋里放足夠的水,加少量鹽、糖和黃油 – 據說黃油可以引發蘆筍的別致香味。水煮開后,再加入削好的蘆筍,換小火煮15分鐘左右。煮的時間應根據蘆筍的粗細增減。最經典的煮法是蘆筍捆扎起來,頭朝上,在比較高的鍋里煮。把判斷蘆筍是否煮好的標準是用筷子架住蘆筍中部,兩頭稍稍向下彎。煮好的蘆筍撈出來瀝水,然后就可以裝盤了。裝盤有個講究,應該用白色的盤子。這個做法適用于各種蘆筍品種。 因為蘆筍的特點就是新鮮,所以配的醬料也不能味道太重,這里介紹兩種簡單易做的。第一種也是最經典的調料- Hollandaise – 被稱為是蘆筍調料之皇后,乖乖不得了,其實就是黃油加雞蛋、檸檬汁、白葡萄酒做成。聽起來挺麻煩吧?不過沒關系,蘆筍的貨架旁邊一定有賣半成品的比較有名的牌子是Maggi和Thomy),買回家按說明加熱一下就行了。另一種是我從一個朋友那里學來的,直接把黃油放在鍋里燒化,再撒些切細的小蔥末澆在蘆筍上就行了,吃的時候按個人口味加些鹽、胡椒或檸檬汁。
吃蘆筍時,最常見的配菜是煮熟去皮的土豆,應選個頭小的新鮮土豆。肉類里火腿配蘆筍最好,生熟均可,切成極薄的片,或是裝點在旁邊,或是用火腿包住幾根蘆筍,好吃又漂亮。
奶油蘆筍湯
還有一種非常適合白蘆筍的吃法是“奶油蘆筍湯”。先將一包蘆筍(500克)削皮去根,切成小段。皮和根不要扔,加一升水、鹽、糖煮開,熬15分鐘。濾掉湯里的渣子,把蘆筍段加入清湯里再煮15分鐘。把50克黃油和30克面粉攪拌在一起,逐漸加如清湯,邊加熱邊攪拌均勻,但不要把蘆筍段也加進去。等開鍋以后再加少量奶油和一個蛋黃,不要再煮開,保持溫度就可以了。最后再將蘆筍段加進已經做好的濃湯中,用鹽、胡椒和檸檬調味。這道菜做起來并不難,只是耗時間長了些。
中國式吃法
綠色蘆筍的發揮余地更大些,可以切段煮熟后跟熟通心粉一起加醬料稍炒一下。其實綠色蘆筍很適合中國式的吃法,跟上面講的洋做法相比,最大的好處就是快。把蘆筍切斜段,如果蘆筍夠嫩,就連皮也不用削,再切點蒜末下鍋一炒就好了。喜歡吃肉的,加寫肉片一起炒,葷素搭配,非常有營養。前后五分鐘解決問題,味道不錯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