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陪同德漢互譯水平認證考試項目介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國際地位有顯著提高,逐漸成為了世人注目的焦點和投資開發的市場。在國家間的政治交往日益頻繁的同時,各級基層的經貿、學術、旅游等方面的交往也非常活躍,如象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年的國際會議和交往活動極其頻繁。
這些方面的良好發展,勢必產生對翻譯、尤其是口譯的大量需求。而相對而言,我國的翻譯(口譯)人才還是嚴重匱乏。雖然據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提供的數據,全國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但職業翻譯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據某城市的資料,千余人的譯協會員中95%為兼職翻譯,專職翻譯僅為5%左右;而且能將翻譯與專業集合的復合型人才及其小語種翻譯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口譯人才缺口尤甚,真正的高級口譯人才,更是鳳毛麟角的。因此,培養翻譯、尤其是口譯人才已經引起了教育部門和翻譯行業的重視。
同時,我國正在逐漸建設法制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也納入了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發展軌道,許多行業已經要求翻譯、口譯人員具有一定的資格能力,能出示相關證書。鑒于這一市場需求,上海對英語等語種已經開始并實施了多年的口譯證書培訓和證書考核項目,在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具有相當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獲得了企業到個人對其的較強的認知度,報考人數達數萬人之多,其中在校學生約占參考人群總數的70%以上。
但是不無缺憾的是,作為小語種中的“大”語種——德語卻無論在上海還是在全國都缺乏類似的項目機制。而德國與中國在經濟、政治、乃至文化學術等方面的交往在中國對外交往中所占份額是比較大的。無論是德國在華企業和機構,還是眾多的商貿洽談和往來,甚至在日趨繁榮的旅游行業,都期待有一個機制能進行德語口譯人才培養,為中德交往提供口譯后備人才。同時,由于目前市場對就業學生考相關證書有較強的認知度,將其視為就業學生能力的體現,所以一些大學的德語專業學生雖然在學校中也曾學過相關的專業技能,但都期望擁有類似的口譯證書來證明其能力。
在這樣的社會需求前提和上海人事局所屬上海職業能力考試院的支持下,上海部分高校的德語專業教師受聘成立專家組,在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后,于2006年9月正式啟動該項目《聯絡陪同德漢互譯水平認證考試》項目,開展德語的口譯證書培訓和證書考核。

為了防止證書泛濫、水平證書與實際能力不相符的情況,考慮到上海人事局頒發證書的含金量,在考試大綱中規定了考生需要進行考前培訓,使考生具有較好的語言能力、對口譯的技術有所了解、并具有一定的口譯能力。培訓班根據不同生源的情況,分設考前培訓班(320學時)和考前強化班(100學時)兩種培訓形式。開設科目比重重點在口譯,其次輔以環繞口譯主題開設口語、聽力、閱讀和筆譯。
該項目試運行了兩年,生源分別來自設有德語大專的學校如上海電機學院,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和德語本科學校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適當收入了曾留學德國的歸國留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經過培訓和考核的學員被德國領事館或德國企業雇用,并得到了重用。
鑒于德語相對于英語系小語種、考生人數難以眾多的具體情況,目前擬每年設立考試一次,安排在4月份。考試科目分三部分:分別是德漢雙語口譯、聽力與口語表達,閱讀和筆譯。按照考試大綱要求,閱讀、筆譯和聽力采用筆試卷形式,篇章口譯(單向)和會話口譯(雙向)及其口語考試采用計算機考試形式,分AB卷進行。通過考試的學員獲得由上海人事局頒發的相關證書。

輔導班介紹
班級類型 1)考前培訓班(320學時) 2)考前強化班(100學時)兩種培訓形式。
內容介紹
全國最優秀的德語業內教授師資團隊親自授課。開設科目重點在口譯,環繞口譯主題開設:口語、聽力、閱讀和筆譯。
課程安排
教學內容
單向口譯 |
主講教師 |
葛 放 |
雙向口譯 |
主講教師 |
宋健飛 |
聽力與聽譯 |
主講教師 |
王曉明 |
口 語 |
主講教師 |
周衛東 |
閱讀與筆譯 |
主講教師 |
虞龍發 |
寒假班安排
全部課程安排:分基礎訓練和考試題型兩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共2教學周;每周5天上課,每天6課時,共計60學時。 2) 第二階段:共6教學周,周日上課,基本上次6課時,共計40學時。 全部課程總學時數為100課時,于3月29日結束。
考試介紹
時間:每年考試定于4月。

考試科目: 1) 德漢雙語口譯 2) 聽力與口語表達 3) 閱讀和筆譯
考試形式: 1) 閱讀、筆譯和聽力采用筆試卷形式。 2) 篇章口譯(單向)和會話口譯(雙向)及其口語考試采用計算機考試形式。
證書頒發: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上海市職業能力考試院。

項目專家組介紹
 顧士淵(教授)
|
聯絡陪同(德漢)口譯水平認證專家組組長,長期從事德漢口譯、筆譯以及德語教學、科研工作。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國語言文學專業。歷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教授、全國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駐德使館教育處一等秘書、同濟大學教授、同濟大學中德學院副院長。
研究方向:中德跨文化交際,德漢互譯等。
主要出版物: 1) “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德語》第3、4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初版,2003年修訂版)。 2) 《中德跨文化交際論叢》(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 《歌德談話錄》(全譯本,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4) 《德語課》(譯著,文匯出版社2006年版)。 5) 《中德跨文化交際新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6) 《工程師史》(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
 葛放(副教授)
|
上海外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和德語組負責人,現任職于同濟大學德語系。1982年1月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長期從事德漢口譯和德語教學,是同濟大學德語系口譯課主要任課教師之一,曾被德國波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聘為翻譯專業客座教授。上海市高校精品課“中級德語”項目組和同濟大學精品課“德語口譯”項目組成員。在外交、經濟等領域為重大國際會議承擔口、筆譯工作。曾擔任上海市主要領導人接待德國政要及出訪德國的譯員;曾為上海電視臺等翻譯了多部電影、電視劇和大量文獻片;曾為政府部門、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德國相關機構等翻譯了大量的材料。
研究方向:德漢互譯,德意志歷史和國情、文化,中德跨文化交際。
主要出版物: 1)主編和參編了《現代德語實用語法》等多部著作。 2)翻譯了《科爾自述:我要的是德國統一》等政治、文學等著作。 |
 王曉明(副教授)
|
長期從事德語強化教學工作,現任職于同濟大學留德預備部,在培養學生聽與說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教學經驗。1982年7月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長期從事德漢口譯工作,曾在一些重大的國際會議、國內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出訪活動中從事現場口譯工作,內容涉及高等教育、環境保護和招商引資等方面;特別擅長即興演說的中譯德。
研究方向:對外強化德語教學。
主要出版物: 1) 通過視閱口譯的方法參與翻譯了旅德人士王小慧的《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 2) 獨立編寫和參與編寫的教材有近十部。 |
 宋建飛(教授)
|
碩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德語系口譯課主要任課教師。1982年本科畢業于四川外國語學院德語系,1991年畢業于上海外語學院德語碩士研究生班,1993年畢業于德國歌德學院高級翻譯班。同濟大學精品課“德語口譯”項目負責人,上海市高校精品課“中級德語”項目組成員,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歐洲學會會員。曾任中國駐德國大使館高級外交官,同濟大學德國學術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德漢(口、筆)互譯,德語文學,德國國情、文化,中德跨文化交際。
主要出版物:發表譯著和各類文章50余部、篇。 |
 虞龍發(教授)
|
2000年12月獲德國烏泊塔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30年從事德語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針對不同教學對象的德語基礎教學經驗,目前主要從事本科德語專業教學,承擔高級德語和德漢翻譯等課程。
主要出版物: 從1991年始至今,編寫出版了《日常情景德語》(合作)、《德國風情錄》(合作)、《德語入門》(上冊)、《通用德語》(下冊),《新編德語教程》、《德語詞匯掌握捷徑》,主編上海市教委課題項目《中學德語》(四冊)和《德語詞匯一典通》。 翻譯出版了《尼采遺稿選》、《亞當,你到過哪里?》、《科爾傳》、德語兒童文學讀物《霸王龍山谷》、《吸血鬼迷霧》、《被偷竊的獎杯》等。另外,在文學類、語言類和教學管理類等領域共發表文章20多篇。 |
 周衛東(講師)
|
資深同傳譯員,在大學擔任德語專業教學工作近20年,擅長高級口譯、高級筆譯,同聲傳譯。1990年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曾在德國拜羅伊特大學進修企業管理和跨文化語言文學交流。1987年起從事外事接待翻譯工作,長期擔任國家有關部委、上海市政府重大外事接待活動的翻譯任務及德語國家政要、機構和經濟界代表團來訪的翻譯工作,具有200余場中德國際會議和專業研討會的口譯經驗。1999-2002年擔任教育部外語指導委員會全國德語專業水平測試試題組成員。
研究方向:國際關系和政治,企業管理,德國電影和媒體。
主要出版物: 翻譯《奧迪2007年報》、《上海灘摩登》、《德國資合公司法》等。 | |